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试题语文参考答案 1. 答案C 。A项说法不当。文章第一节说“演‘技’还是演‘戏’……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这句话是说从源头上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才能解决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并不是说“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B项“不 允许抽象和夸张”分析错误。文章第二节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所以原文是说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借助虚拟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D项“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分析错误。原文是“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才是戏剧的灵魂。综上,本题选C项。 2. 答案D 。 D项“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分析错误。阅读文章最后一节中“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这句话阐述了问题的根源应是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所以选D项。 3. 答案B。阅读文章第三节中相关文字:““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可知:“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是“戏”和“技”不断发展变化,建构起来的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而不是B项中所说的“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所以B项说法错误。 4. 答案D (D项“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理解错误。母狼做出这一举动是对猎人阴谋的反抗) 5. 猎人是个手段高明、聪明狡诈、贪婪狠毒的人。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母狼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陷阱;他甚至利用“爱子”这一所有物种的天性,最终将母狼诱杀。 6. 小说采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的方式结尾,其作用是“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①从情感表达上看,强烈地撞击了读者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②从故事情节来看,增强了对猎人阴谋的讽刺效果,猎人最终一无所获。③从主题内涵来看,这样的结尾突出了对人类恶毒贪婪的一面的无情鞭策。 7.答案B 【解析】2006、2009、2010、2011年,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8.答案B、E (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其他选项不给分。) 【解析】A项,“彻底解决了”说法错误,应该是“有效缓解了”。C项,应该是间接提升作用。D项,“必将取代实体经济“无中生有,过于绝对。” 9.①带来了出行的便利,提升了车辆的使用率,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如滴滴快车拼车(滴滴出行)、摩拜单车和手机导航。②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分享和传播。前者如利用QQ和微信等,在不同地点总可以保持联系;后者如利用互联网,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能学到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学习、传播和分享。(每点2分) 10.答案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11.答案C (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督察。) 12.答案C(因果关系不成立。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 13.(1)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 (2)张绣、张理被杀后,士人百姓都哀怜他们,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张贴在大道旁。 张琇,是蒲州觯县人。父亲张审素,任崔州都督,在边塞多年。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当着杨汪面杀掉告发者,胁迫杨汪,命令他上奏昭雪张审素的罪名。不久州人反过来杀掉张审素的党羽,杨汪才得以回去。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张琇和哥哥张瑝 ,因为年幼被判流放到岭外。不久各自逃回,隐姓埋名了多年。杨汪多次升官后调任为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张琇、张瑝在都城等候杨万顷,拔刀杀了他。张瑝虽然年长,但发起谋划和亲手杀人,都是张琇干的。杀掉杨万顷后,他们把表文系在斧刃上,自述报仇的情况。然后逃跑了,将要去江南,杀掉和杨万顷同谋给父亲编造罪名的人。走到汜水,被追捕他们的人抓获。当时都城的男男女女,都怜悯张琇兄弟年纪幼小,孝顺刚烈,能报父仇,大多数人都说他们应当受到怜悯和宽恕。中书令张九龄也想让他们活下来。裴耀卿、李林甫坚持说:“国家法律不能纵容报仇。”皇上认为他们说得对,于是对张九龄等人说:“报仇虽然是礼法所允许的,而杀人抵罪也是法律条令规定的。孝子的心情,为了道义而不顾惜生命,但是国家设立法律,怎能容许这样做?杀了他们可以成全他们的报仇之志,赦免了他们有损法律条令。然而人们议论纷纷,所以必须告示百姓。”于是下令说:“张琇兄弟一同杀人,经过审问已经服罪。法律有正式条文,两人都应该被处死。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甚至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但国家设立法律,目的在于能长久执行,用法律来帮助人,以期阻止杀戮。假如每个人都强调做儿子(为父报仇)的志向,可谁不是舍身求孝的人,那么辗转反复,互相杀戮还有什么尽头?咎繇作法官时,法令存在就一定执行;曾参杀了人,也不可宽恕。不宜加以刑戮,陈尸在集市上,应当交付河南府告示百姓后处死。张琇、张瑝被杀后,士人百姓都哀怜他们,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张贴在大道旁。市民们凑钱,在他们死去的地方建造义井,把张琇、张瑝一起安葬在北邙,又恐怕杨万顷家人发掘,同时修建几座疑冢。他们被当时人哀怜到这等地步。 14.答案C、D【解析】C项“汉朝的旌旗”错,这里是借代手法,代指南宋。D项对“暂”的解读有误,“暂”字蕴含着作者对元军的轻蔑,意谓他们占领苏州只是暂时的,长久不了。 15.(1)该句扣住了题目“岁旦”,以梅花绽放形象地交代了时序的交替。(2)“荒”字极写元军占领下的苏州城残破程度。“又”字体现时光空流的遗恨。(3)“荒城梅又春”是以景结情,对本诗主题的形象概括,“梅又春”写梅树又开花了,说明时间又过了一年,但是国事毫无起色,依然干戈不息,表现了诗人空见时光流 逝,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恨。(每点2分) 16.(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7.答案B 【解析】①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的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使用正确。②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 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 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此处应用“苦口婆心”。③鲁鱼亥豕,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对象不当。④进退有度:指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使用对象错误,可用“络绎不绝”。⑥力透纸背:书法有力,或文章深刻。使用正确。 18.答案C 【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把“为”改为“的”,或把“秉承”改为“以”。B项,成分残缺,少宾语,可在“下架”后加“的措施”;或成分赘余,去掉“采取”。D项,语意重复,可去掉“上千元”中的“上”或“千元以上”中的“以上”。 19【答案】A。B“忝列”改为“名列”,“忝列”是一个谦词,评说别人则有贬抑的意味,与语境不合。C“承让”改为“手下留情”,“承让”是比赛时获胜方所说的谦词,意思是自己胜的侥幸,承蒙对方的谦让,不能请对方“承让”。D“忽悠”改为“欺骗”,“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司法文书要使用正规的书面语 20、答案①也是精神的②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③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示例:①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1分);②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2分)③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2分) 22.写作指导:五则材料,都充满哲理。或劝人奋进,或启发人们面向阳光,都发人深省。第①则材料可以喻指人们的心态和根基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第②则材料的道理和第①则材料的辩证关系。第④则材料旨在说明客观的命运与主观努力的关系。第⑤则材料的道理与第④则材料的道理接近,强调以主观努力去弥补生活中的不如意。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可有以下组合方式:①②两则可以合为一组,警示人们必须要有深厚的生命根基,否则无法结出生命之果;④⑤两则可以合为一组,强调主观努力的能动作用,以弥补客观现实给我们造成的生活缺陷;第③则可以试着与①②两则组合或与④⑤两则组合,但必须能自圆其说,不能生拼硬凑。在引用名言时要与上下文水乳交融,不能生硬插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