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二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 1. B(理解有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思想内容”错,这些并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 2. D(最后所强调的是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兴。“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的主流”是一个错误慨括,从文中看出,这种传统虽没完全中断,但并非历代都得到“伸张”;“主流”的说法不正确,如近现代的诗学主流是“种种宏大历史命题”。) 3.A(“没有追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表述来看,不是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4.C(人和动植物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的,作者借助拟人手法,通过知事自身的感悟,来展示自然对人的浸染作用。) 5.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第三次,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答对一处给2分,结合文本情境1分,心情表述1分;答对三处给6分) 6.①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能使人卸下包袱、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让身心获得彻底的解放。③人类应该主动亲近自然,让精神和灵魂在中接受洗礼。知事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④人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高级物种,人类更应热爱、保护、敬畏自然,才能实现天人合一。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7.A (B项以偏盖全,二者只是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C项变或然为必然,原文中说的是“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并不是必然被叫停。D项因果推理不准确,并不是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而是因为企业投放了劣质的电动车。如果改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企业生产的电动车,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存在其合法性难以取得的问题。) 8.AD (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B项“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错,原文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府三方,“具体详细”的说法也不准确。C项“只要……就……”的判断绝对化。E项中四则材料“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错,材料一和材料四没有指出。) 9.(4分)利:①价格低廉。②使用便利③可以降低资源闲置④环保而现代(传播低碳、环保理念)。 弊:①使用者乱停乱放。②群众随意毁坏。③公民素质有待提高(文明意识有待增强)。 (利弊各2分) 10. C (原文标点: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11. D ("炀帝”是皇帝的溢号) 12. B (文中“追省再三.的意思为“追回来再三检査”.“省”是“省查.检査”的意思.而非“叮嘱”之意) 13. (1)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着符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得分点:“横恣”“巡抚”“承制”各1分,句惫2分) (2)高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温彦博审察这件事,没有证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并罢免了窦雄。(得分点:“按”“无状”“黝”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亲皇甫诞,是隋朝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杨谅起兵谋反,逼迫皇甫诞而(皇甫诞)不从命,被杀害。当时五等爵制已经废除,炀帝赞扬皇甫诞的忠心,追赠皇甫诞为柱国、私义郡公。 皇甫无逸历任淯阳太守,政绩为天下优等,两次升任后为右武卫将军。炀帝巡视江都,下诏命他居守洛阳。炀帝被杀后,他就同段达、元文都一起拥立越王杨侗。等到王世充篡位,皇甫无逸放下老母和妻子,杀出关门独自归顺国家。追他的骑兵赶了上来,皇甫无逸回头时他们说:“我宁愿死,始终不会同你一起谋反的。”他解下金带丢在地上,说:“把这送给你们,不要再阻拦我了。”骑兵争着下马夺金带,因此幸免于难。 唐高祖因皇甫无逸是隋朝的旧功臣,待他非常尊敬,授他为刑部尚书,封为滑国公。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着符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到了以后,罢黜贪暴,任用廉洁良吏,法令严明,蜀民得以安宁。 皇甫希仁,是个阴险的小人,诬告皇甫无逸为了母亲暗中句结王世充。皇上判明其中的伪诈,斩杀了皇甫希仁,派遣给事中李公昌乘快马告诉皇甫无逸。又有人告皇甫无逸暗中与萧铣勾结。当时皇甫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合,因此上表为自己陈述,并奏明窦璡的罪过。高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沮彦博审察这件事,没有证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并罢免了窦璡。等皇甫无逸返回,皇帝慰劳他说:“以前有许多人低毁诬告你,只因你正直而被奸佞小人僧恨罢了。”皇甫无逸叩头谢恩,皇上说:.您没有辜负我,为什么要谢恩?” 授任为民部尚书,外任同州制史。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身边的人都不敢随便出入,所需物品都从辖境以外买来。皇甫无逸曾经巡视境内,留宿民家,灯芯燃尽,主人想要续上,皇甫无逸抽出佩刀斩断带子作为灯芯。他的廉洁正直多像这样。但自己过于小心谨慎,每次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经上路了,还要追回来再三检查才派送。他的毋亲在长安病重,太宗让人从驿道兼程前去召他返回看望,他忧郁不安吃不下饭,路上得病逝世。皇上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王珪驳斥说:“皇甫无逸入蜀,却未能带母亲一同前往,留下母亲一人而母亲死在京城,为子之道不足以称颂,不能叫作孝。”于是改谥号为良。 14. C、E(C.“真的东西”错,“行货”可理解为行贿。“伤身行货”,是说献玉目的不纯,结果使白己遭祸。E.“直抒胸臆”不当。) 15.在这支曲子里,卞和不再被人们同情,反而成了被揶揄、指责的对象。(2分)作者认为,他的献璞,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货谋私,白讨苦吃,想得到点好处却遭受两次刑罚;(1分)于社会是助长不义,流毒后世,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1分)这支曲子借卞和献玉遭祸的故事,旁敲侧击,表达了对封建帝王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2分) 16.(5分)(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2)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7.D(一夜走红:形容人红的很快,很突然。符号语境;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望文生义; 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使用正确;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业余打球根本没错,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无可非议”;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都要斤斤计较。符合语境; 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合语境,此处表达的意思是不在意简陋的条件,应改为“不以为意”。 ) 18.C(A句式杂糅,删去“编写”。B语序不当,应为“引进和培养”;搭配不当,“系统”改为“格局”。D偷换主语,应在“同时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前加上“使观众”。) 19.D(①挽母亲,④挽作家,⑥自挽联。) 20.(6 分)示例: ①就是用糖做成的画/就是用糖作画 ②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 ③做糖画最好是连笔(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画外音一:人心在互相体谅中温暖,世界在相互礼让中美丽。或者:长辈是晚辈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向您鞠躬。 画外音二: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却义无反顾;他们也有家人朋友,却无惧无畏。或者:你的一举一动,都流淌着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血浓于水的深情。 (写对一句得3分,写对两句得5分。考生可分别围绕“礼让”“体谅…文明…尊重…榜样”和“爱民”“责任”“使命”“勇敢”等设定中心,意思对即可。未用修辞方法的酌情扣分) 22.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这些人物来源于课本,他们的事迹和品质是学生熟悉的。当然,学生可以跳出课本的限制,对人物有更深入的解读,但是一定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正因为如此,这次作文的立意是很丰富的。关于的“英雄气”参考解读: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敢为人先、革故鼎新,坚定忠贞、坚守信仰,果敢无畏、大公无私,激浊扬清、舍生取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