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参考答案】D 【解析】孔府档案记载的资料表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2.【参考答案】A 【解析】衍圣公凭借大宗主地位在家族中建立的是“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而非宗族体系和族规等。另原文强调的是完整性、完善性和完备性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前后语句不存在“……才……”的必要条件。 4 C 5 ①自尊心强又能面对现实:受同学讥笑时,拿起语言书朝他砸过去;后来想开了,连店名都叫“跛哥钟表维修店”。 ②朴实善良、有同情心:收留残疾的孩子,鼓励他奋发向上。 ③身残但有思想,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信心:拒绝不符合自己爱情观的婚姻,相信自己美好的爱情必然会到来。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 看法一:以“跛哥”为标题更合适。理由:①跛哥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口味;③主人公因跛而退学,因跛而学维修,因跛而找媳妇难,因跛而发愤图强。“跛”跟主人公命运相关,能推动情节发展;④“跛”是腿有毛病的意思,“哥”含有敬意的意思,以“跛哥”为标题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看法二:以“有思想的芦苇”为标题更合适。理由:①具有象征意义,突出人物形象身残志坚的特点;②让人联想起帕斯卡尔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增强文章的哲理内涵;③更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而感染读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C (“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 8.D、E(A“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性强,问题直接明了。B强加因果,“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只是一种事实。C原文意思是韩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即社会的变化相当于“文料”,自己的变化相当于“文意”,而非单指自己的变化。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 5分,多选不得分) 9.“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物写得鲜活丰富。(1分)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1分)只有作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人情感,读者才可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认为鲜活丰满了,读者才会从中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是靠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标签等。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立体的人物。(2分) 10.(3分)【参考答案】D 【解析】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11.(3分)【参考答案】A 【解析】“丁内艰”指母丧,即母亲去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12.(3分)【参考答案】C 【解析】“期岁”,指满一年,而非选项中所说“不到一年时间”。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3.(10分)【参考答案】(1)而李珽每天不超过一顿饭,常虚弱地躺在丧舍中不能起身。深受当时有才德的人赞叹。(“过、兴”,句式“为……所”各1分,句意2分。) (2)(梁太祖)因襄阳对自己有二心,率兵攻破襄阳,让李珽暂时担任天平军掌书记。(“贰、破、署”各1分,“署”为“暂任”之意,从宽可处理为“任命”,句意2分。) 14.【答案】(5分)C、E(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解析】C项第四句表 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E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5.(6分)【答案】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2分)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1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2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1分。) 16.(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17.C(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语境想强调的是危险,而不是谨慎。④错误。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成语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与语境不合,因为原文已交代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⑤正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18.B 19.【参考答案】(3分)D 【解析】第一处句中“改变着”是进行时态,排除A与C。第三处有递进意味,用“而”更好。第四处,“但”主要强调事情或者情况跟预期或者常理相反,重点是后面的部分;“不过”也表示转折,用另一种情况对前面的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强调前后两方面。因此,选择D更恰当。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20.【参考答案】(5分)①这个称呼与董奉的传说有关(或这个称呼源于董奉的传说)②人们用杏林称代中医 ③称赞医生的医德医术(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21.(2)不是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做题效率 (3)不是提高做题效率在高考中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22. ①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歌颂了边防将士的忠勇,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是家国情怀,也是一种大无畏精神。) ②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重要性。) ③出自杨绛《一百岁感言》(面对人生起伏,淡定与从容。) 选一二,不惧艰险,亲身躬行/坚守梦想,脚踏实地 选一三,不惧风寒,心怀天下/勇往直前,不惧荆棘 选二三,不惧风雨,脚踏实地 选三四,不惧风雨,从容淡定 选二四,人生之志须躬行,云开月明见从容 选一四,守望一轮心中的明月/心怀天下,从容淡泊 参考译文: 李珽,字公度,陇西敦煌人。李珽聪明颖悟,有才学,尤其擅长词赋。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初次做官授任校书郎,授官为监察御史。不久为母亲守丧。这之前,父亲的灵枢远在外地,家中贫困无法办成丧事,他和弟弟李琪冒着腊月的风雪,身穿粗麻丧服,手拿丧棒,含哀求人,因此双亲得以迁到一起合葬。而李珽每天不超过一顿饭,常虚弱地躺在丧舍中不能起身。深受当时有才德的人赞叹。服完丧,再次诏任御史,因瘦弱不能赴任,过了一段时间才就职。天复年间,淮寇大举包围夏口,逼近巴陵,梁太祖担忧,急命成汭率水军十万人到鄂州援救。李珽进言说:“如今成船载一千名甲兵,就要载一倍的粮食,有紧急情况不能行动。吴人剽悍轻捷,如果被他们牵制,会有后患。不如派骁将屯住巴陵,一个月不和他们交战,那么吴寇就会断粮,而鄂州就解围了。”成汭性格刚强独断,不采纳。淮人果然乘风放火,船全部被烧毁,士兵全部落水淹死,完全如李珽所料。第二年,梁太祖任元帅,因襄阳对自己有二心,率兵攻破襄阳,让李珽暂时担任天平军掌书记。沧州节度使刘守文违抗命令,梁太祖率兵十多万人包围他,于是召李珽起草声讨书,李珽(马上到外面)手不停笔,立刻写成,大为梁太祖赞赏。梁太祖登第那年,宰臣授任他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李珽(多次上书坚决推辞)不久以原官监管曹州事务。曹州距离京城不远,官吏百姓强横狡猾,前后十多人在这里做官,没有能善始善终的。李珽在任一年,百姓就得以安宁的生活。入朝任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不久,因冯行袭病重,出任许州留后。这之前,冯行袭有牙兵二千人,都是蔡州人,梁太祖深为忧虑,于是派李珽飞驰赶去,以便窥视他们的动静。李珽到达客舍后,召见将吏亲自加以抚慰。冯行袭想派人代他接受诏书,李珽说:“头向东身穿朝服,是礼仪。”于是在冯行袭卧室内宣读诏书,令他自己好好补养,如有不测,子孙都享后福。冯行袭哭泣着告谢,于是解下二印交给李珽,让他代管军府之事。到庶人朱友珪篡位时,李珽授任右散骑常侍,并担任侍讲学士。讨伐朱友珪那天,军士大乱,李珽这天晚上被乱兵杀伤,死在洛阳。李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弟弟李琪和睦相爱,受到士大夫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