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要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 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 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 “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7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 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迎接他。 C. 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 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在世间流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答案】10. D 13. (1)皇帝下诏命令贺拔胜离开京城,去治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机会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得分点:出、牧、因此、之) (2)贺拔胜和卢柔的军队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入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得分点:赢、属、秋霖、馁) 【解析】《周书•卢柔传》,作者:令狐德棻,朝代: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本题主要结合“孝武西迁”“东魏”“梁”等地点的变化,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项女子15岁行笄礼。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邀”的意思是半路拦截。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牧”译为任刺史,“谓”译为认为,“之”译为到。(2)补充句首主语(贺拔胜和卢柔),“赢”译为背着,“秋霖”译为秋雨连绵,“馁”译为饿。 参考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元代】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元好问,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本篇作于元初。 14. 曲的上半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5. 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元曲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①借景抒情。绿叶浓荫、石榴花初绽、鸟语蝉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盛夏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人喜爱。③比喻。一阵“骤雨过”,就像无数的珍珠杂乱地分撒而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情态。 15. 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人喜爱。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穷通前定”(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是一种宿命论的说法,作者这样说,旨在“何苦用张罗”,即反对费尽心机的钻营。这种旷达的外表,仍掩饰不住作者内心的苦闷。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借助“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美好事物寄希望于非人类力量的占卜文化。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______,_______”,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自己穿旧棉袍、破衣服处于锦衣玉食的同学间,却一点也不羡慕,“_________”,因此不觉得吃穿不如人。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筮”“咎”“呕哑”“嘲哳”“以”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