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1-28 08:50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D【解析】 A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包容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民族记忆的冲突,不是说两者没有冲突。B只是“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具有相同进程,另外,“油画艺术”应为“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C“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错,参见原文“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
2.B【解析】文章第二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是革命胜利后,革命胜利前不是。
3.D 【解析】 “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推理不严密,绝对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A(B项“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错,本文的基调应为真挚朴实;C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解读有误,不合实际;D项“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过度解读,此处着重表现的是乡村人际关系的和睦,民风的淳朴。)
5.第一问:石梯(石阶)。(1分)
第二问:①故乡的村庄横卧在近千级石梯之中;②石梯是村里人各种活动的舞台;③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④石梯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迁。(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即可给4分)
6.①体现了村庄及村里人的生活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好。②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热闹、融洽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③流露了作者对淳朴乡风日渐消逝的怅惘之情。(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B【解析】B 原文信息“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少了时间上的限制 。
8.  A、E(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解析】B原文强调一般的史学家比不上他。C原文信息: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D“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意旨不在臧否人物,而是表达对历史的一种“温情与敬意”。
9.【解析】这句话表现出钱穆先生的温厚与深忧。失言指的是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做中国人,严厉批评新风气时所表达的看似不合时宜的话。(2分)不肯失人指的是处世温煦,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对待学生问学毫无厌倦;治学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爱国情感方面,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解析】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
译文为:
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
11.C 【解析】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12.C【解析】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
13(1)译文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去”:离开;“息肩”:平息;“赉”:赏赐。每点1分,句意2分。)
(2)译文为: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无何”:没有多久;“明年”:第二年;“走避”:逃走躲避。每点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起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A B( A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是近体诗。 B项,应该是“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15.①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②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③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④呼应尾联,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 【解析】①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②投鼠忌器: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东西。比喻欲除恶而有顾忌,不敢放手干。使用正确。③毁家纾难:指不惜捐献所有家产,牺牲自我,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解救国难的行为。用于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④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用于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⑤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使用正确。⑥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使用正确。
18.C. 【解析】解析:A项,“慷慨的歌词”与“唱响着”搭配不当;分句间关系不当。B项,句式杂糅,删掉“为名”,或将“借口”改为“以”;D项,“彻底”与“根治”重复。
19.C。试题分析:根据①联中“犹子”推断该联不是挽母,根据②联中“北堂”“萱花”可知为挽母,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以代称母亲;萱花亦指母亲,出自明朝汤显祖《牡丹亭·训女》;东壁:室东侧壁,《仪礼·士丧礼》:“君反之,复初位,众主人辟于东壁,南面。”桐叶有指兄弟的意思。根据③联中“东床”的典故可以推断为挽岳母。"东床快婿"亦可称 "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坦腹"、"东床娇客"。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吃胡饼,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20.(6分)
答案示例:①表现的人物类型非常广泛;
②比较适合表现心术不正类型的人物(或:表现的是容貌与品行都不好的人物);
③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
【评分说明】意思相同即可。第①处关键词是“人物类型”第②处为人物的特点;第③处关键词“美与丑的对比”要体现出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说明。
21.(5分)
【解析】(1)总体不断提高  (2)有起伏  (3)增幅渐小(增速渐慢或前快后慢)(答出两条给4分,答出三条给5分,字数超过减1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立意参考:(1)追求物质财富,但心灵不为物质所累;(2)眼中有诗意的人,才是金钱的真正主人;(3)美好愿望和轻盈的智慧是一种美好的境界;(4)充满诗意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5)有精神追求的心灵才是饱满的灵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