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A项“网络小说却离读者很近,触手可及”错误,原文只是说“网络小说表达的情感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C项“网络小说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的”表述不严密,原文“这样的故事”指的是特定范围内的某些网络小说。D项“虽然有少量作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冲突”无中生有。 2.【答案】B【解析】“来论证网络小说属于消遣品”分析错误,实际上是用来论证“网络小说是有用的”。 3.【答案】C【解析】“网络文学引导读者的方式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不全面,网络文学引导读者的方式还有感悟式的“格言”“警句”。 4.【答案】B【解析】A.“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错,根本目的是为下文张老太离家出走创设条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C.“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错,这句话既表现作者对张老太的可怜与同情,也是对其儿子儿媳的鞭笞,更引发了读者的思考。D.“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错,本文写作目的不是思考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而是物质社会中的情感危机。 5.①流浪汉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太分享来之不易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太。②骗子狡诈伪善,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他看到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她合伙骗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每点中性格品质、态度表现的概括1分,文本内容分析1分) 6.【示例一】答: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是:①张老太已经患上了脑血管堵塞,需要妥善照顾,后来的流浪生活必会使她病情加重,失忆是情理中事;②张老太为了流浪汉抢别人手中的衬衫,法律观念的缺失表明她已经糊涂;③张老太在骗子哄骗下共同行骗而不自觉,是非原则的丧失也表明她的病情加重;④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表明她真的不记得亲儿子而将骗子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满两点即可) 【示例二】答: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是:①亲生的儿子得知张老太的病情后在儿媳面前表现懦弱,让张老太心灰意冷;②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对张老太关怀备至,让张老太体验到可贵的温情,两人骤然走失对张老太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③到头来发现骗子亲热孝顺只是利用自己去敛财,张老太情感上受到了很大伤害;④三个真假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张老太对儿子的认识陷入了混乱当中,所以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察关于儿子的问题。(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满两点即可) 7.【答案】B【解析】A项中材料一未涉及“一带一路”。C项中“已实现跨界融合”错。D项“广泛应用”错,把未然当已然。 8.【答案】C、E【解析】A项“云服务”错。B项“满足智能交通服务需求”并未实现,推理条件有错误且概括不完备。D项“强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不符合原文意思。 9.①我国卫星导航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北斗卫星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自主研发建立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的各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②北斗卫星系统在汽车、市政、“互联+北斗”等领域广泛提供服务,服务国计民生。 ③北斗卫星系统助推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北斗卫星已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北斗位置服务将覆盖全球,实现跨界融合。(答对一点2分,答对2点3分,答对三点5分) 10.【答案】B 11.【答案】C【解析】“降职”错。 12.【答案】A【解析】“把他比作大小冯君”错,应是把他们兄弟俩比作西汉的冯野王、冯立兄弟俩。 13.(1)出动军队前往,也不能赶上。我估计抄掠这件事已经结束,请不必再说。(“劳”“及”“了”“幸”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子通顺1分) (2)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的十九座城池。他统领的都督,擅自进入村庄,立即斩首示众。(“旬”“部”“辄”“徇”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于翼字文若,是太师、燕公于谨的儿子。风度潇洒,有识见器量。孝闵帝登基,出任渭州刺史。于翼的哥哥于寔原先在该州任职,施政颇为仁惠。于翼又以诚相待,展示信用,施政注重宽和简便,夷夏各族百姓都感激喜悦,把他们比作西汉的冯野王、冯立兄弟俩。当时吐谷浑入侵黄河以西,凉、鄯、河三州都被围攻,派使者前来告急。秦州都督派于翼赶去援救,于翼不服从命令。下属的官员都为此议论纷纷。于翼说:“进攻取城的战术,不是夷人擅长的。这次敌人来侵,不过是抢掠边境牧民罢了。怎能屯兵城下,长期围攻?抢掠而没有收获,势必自行退去。出动军队前往,也不能赶上。我估计抄掠这件事已经结束,请不必再说。”过了几天传来消息,果然和于翼预料的那样。贺兰祥讨伐吐谷浑,于翼率领州兵担任先锋,深入敌境。凭借战功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随即召入朝廷,授右宫伯。世宗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立高祖为帝。天和三年(568),皇后阿史那氏从突厥来到,高祖行迎亲的礼仪,命令于翼总管礼仪制度。狄人虽然蹲坐没有礼节,可是都害怕于翼的礼法,没有人敢于违犯。于翼后来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时过于哀伤,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不久皇上下诏,起用他就职。高祖又认为于翼善于鉴别人才,皇太子和诸王等人的老师及以下官员,一并委托于翼挑选设置。他提拔任用的人,都是百姓赞誉的,当时舆论都认为他能够选拔称职的人才。建德二年(573),出任安随等六州五防诸军事、安州总管。当时大旱,涢水断流。过去的风俗,每逢大旱,要到白兆山祷告求雨。高祖之前禁止各种祭祀,山庙已经被拆除。于翼派主簿前去祈祷,当天就大雨滂沱,这年获得丰收。百姓感激他,聚会歌舞,称颂于翼的功德。建德四年(575),高祖准备东征,朝廷大臣中没有人知道这件事。高祖派遣纳言卢韫等人先后乘坐驿马,三次(或多次)到于翼那里请教计谋。于翼赞同并协助高祖。等到大军出发的时候,诏命于翼率领荆、楚士兵二万人,从宛、叶二城出发,向襄城推进,大将军张光洛、郑恪等人都隶属于他。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的十九座城池。他统领的都督,擅自进入村庄,立即斩首示众。百姓因此欢欣喜悦,投奔的人如同归家一般。适逢高祖患病,下令撤军,于翼也回到了他原来的方镇。开皇初年(581),授太尉。三年(583)五月去世。追赠原任官职,加蒲晋怀绛邵汾州诸军事、蒲州刺史封号。谥号为“穆”。于翼为人恭顺节俭,与人无争,常以骄傲自满为戒,因此以功成名就终其一生。 14.【答案】 BE(选B得2分,选E得3分,选BE得5分)【解析】B项“他不关心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属臆测,于文无据。 15.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其二,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其三,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一点2分) 16.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⑵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17.【答案】 D【解析】①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②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③“别无二致”指两个事物比较没有区别,此处只有一个事物;④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⑤“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此处对象错;⑥“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此处望文生义。) 18.【答案】D【解析】A搭配不当,应将“努力”改为“精力”:B语序不当或逻辑错误,应将“一个人”和“一家一户”互换位置;C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处事态度”。 19.【答案】D【解析】A项,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句中用错对象,应把“想必您也会感到荣幸的”改为“这将是我们班全体师生的莫大荣幸”。B项,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句中应改为“莅临”。C项,高寿,敬辞,用于问老人的年纪。句中可改为“高龄”。D项,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一般对很久没有见面的人说,表示客气的说法。 20.①已经包含了对它的反感 ②但若不加思考地拿来当作正确结论 ③还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写对一处给2分,写对三处给6分) 21. ②失范的网络语言不一定能扰乱固有的民间文化。 ③加强网络空间语言治理不一定能使汉语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写对一处给2分,写对两处给5分) 22.参考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