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西桂林十八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1-09 21:32
桂林十八中15级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考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析:宋代开始就有了“清”的审美趣味。
2.D 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因果关系错误。
3.B 茶道没出现的原因,原文并未说是和要求过高有关。
4.B“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错,由原文“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旅行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5.①有形的各种窗子; 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  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6.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2分)
7.B(原文为“它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不是指作者的经历。)
8.答E 给3分,答C 给2分。(A 项,说莫言的穿着表现出他的平民姿态和毫无大师架子与原文不符,是刻意拔高了;原文说“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由此可知莫言随意的着装是因为倦怠,只是为了消解疲惫而已。B 项,原文说《红楼梦》在文学价值上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不是《红楼梦》此书超过了后两本书,以偏概全了。D 项,点心铺的老板是爱知县称念寺的主持的信众,偷换概念。)
9.①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②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比如《蛙》,涉及到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10. D正确标点为: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11.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12.B“王玄在褚翜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分析不当,王玄最终还是杀掉了耿奴。
13(1)现在应当合力防备贼人,幸而没有外部攻击,可是内部自己人互相攻击,这是躲开了大坑又掉落到了井里。(“戮力”“幸”“是”各1分,文意2分)
(2)(褚翜)于是就告诫他说:“您凭借自己的威势杀人已经很多了,可是人心难以一致,您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政事。”(“戒”“一”“深慎”各1分,文意2分)
【译文】
褚翜字谋远,年轻时就以有才干被称道,继承爵位任关内侯。当时长沙王司马义专权,成都王、河间王也拥兵在外,褚翜知道内乱将起,就弃官到幽州躲避。后来河北发生寇乱,褚翜又回到乡里。河南尹推举褚翜管理本县事务。等到天下动乱时,褚翜召集志同道合的人,计划渡江,先转移到阳城边界住下。褚翜和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郭秀不能安抚众人,与部将陈抚、郭重等结怨,于是互相攻击。褚翜担心灾祸降临,就对陈抚等人说:“大家之所以在这里,是为了逃避灾祸。现在应当合力防备贼人,幸而没有外部攻击,可是内部自己人互相攻击,这是躲开了大坑又掉落到了井里。即使郭秀确实违背了事理,也应当暂且容忍。如果不控制怨恨,城中自己溃乱,胡贼听到消息后,一定会来突然袭击。各位即使杀了郭秀,也无法防住胡贼的进犯,忧患危害很多,应当仔细考虑这件事啊。”陈抚等人悔悟,与郭秀和好。当时数万人依靠褚翜得以保全。
建兴初年,又担任梁郡司马。当时部将耿奴很得人心,于是专权跋扈,褚翜常常优待他。梁郡太傅王玄处理政事很急躁,褚翜知道他不能容下耿奴,(褚翜)于是就告诫他说:“您凭借自己的威势杀人已经很多了,可是人心难以一致,您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政事。”王玄听取了褚翜的意见,表面上笼络耿奴,却心怀忿恨。恰逢王玄升为陈留太守,将要出发,就把耿奴抓来杀了。耿奴的同党聚众杀死了王玄。梁郡内部动乱,徐州贼人张平等想趁机突袭。郡人惊惧疑虑,想举郡投降张平。褚翜安抚他们,众人的心意才安定下来。
成帝初年,褚翜担任左卫将军。苏峻作乱时,朝廷严密防范,任命褚翜为侍中,主管征讨等军事事务。不久朝廷军队打了败仗,司徒王导对褚翜说:“皇帝应当坐在正殿上,您可以禀告皇帝,请他赶紧出来。”褚翜就进入上大阁,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王导登上御床抱着皇帝,褚翜和钟雅、刘超等在两旁侍立。当时百官奔逃四散,皇宫内萧条冷清。苏峻的士兵入宫后,呵斥褚翜让他退下。褚翜直立不动,呵斥他们说:“苏将军来觐见皇帝,士兵怎么能侵犯逼迫!”因此士兵不敢上殿。等到苏峻执政,依然让褚翜担任侍中。当时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残,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很有政绩。
成康七年褚翜去世,享年67岁,追赠卫将军,谥号为穆。
14. B D(B.诗句是比喻手法;D.“十二楼”指出世隐居)
15.①友人离别的不舍,对友人的担忧。首联写送别的宴饮中,与友人手挽着手,饮酒送别,依依不舍。提醒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②安慰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伤感。颈联描写了明丽美好的春光,每年都有科举,中举的机会还多。③鼓励友人积极入世进取。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每点2分,情感、分析各1分;三点6 分。)
景色明丽的初冬傍晚,夕阳斜照,天边飘着几片红霞,和夕阳相互映衬着。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手挽着手,在路边设酒宴送别。他们饮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诗的后三联是关怀劝勉友人的诗句。“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上国每年春草芳”承接前一句,进一步鼓励朋友,诗意仍然是委婉含蓄。“上国”是京城的代语,“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这一句描绘了明丽美好的春光,对前途充满信心,给友人更大的鼓励与安慰。
颈联中诗人转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这里回应了“上国每年春草芳”一句,对友人充满了期冀、祝祷的真情厚意,使整首诗的含意更为超凡、脱俗。
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叹,不仅仅沉浸在别离的凄苦中,它在色泽明丽的背景下,有安慰、有关怀、有理解、有鼓励、有期待,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16.(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7.D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与“模型”不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与句意中“广告”不符。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与句意中“脏空气”不符。
18.D(A主客体颠倒B偷换主语,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C递进关系不当,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调。)
19.B根据前后的句意即可选出答案。
20. ①如果超过了这个度②近视就会向你悄悄走来③沉迷于手机游戏之中
21.示例:本次迎新生晚会由高二、高三同学排练演出节目,节目内容以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级并动员相关同学积极参加,演出后进行评奖。(内容完整,给2分;表述准确,给2分;语言连贯,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22.【审题立意】
一、首先要理解诗意(甚至诗歌的背景和作家的经历),才能以诗句为基础立意。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七句话有着各自的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重大抉择上的状貌,以及其分析能力、思想深度、行文气度和知识储备。
二、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寻找诗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以下参考立意:
1、①②句中蕴含的出世入世精神,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①⑦句中蕴含的在乱世中不同的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方式;
3、①④句可以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4、③⑥⑦句中面对现实挫折,陆游的无奈,苏轼的超然,屈原的抗争,体现逆境中的高歌。
5、⑤⑥中辛弃疾和苏轼诗文中的“雨”给人带来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思考。
6、结合以上诗句谈这些诗人身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的风骨,如陶潜保持心灵纯洁的美好人格,李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屈原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等等。
7、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人们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8、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