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1.A(原文第一段说“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 2.C(原文为“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3.C(原文为“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4.CD(A项,本篇小说看不出对“现代人荒诞与幻灭感”的揭示,B项,小说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勾勒。E项,“朋友夫妇热情挽留”“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友好”错误。) 5.动三:①过于忠厚、规矩;②不善辞令;③犹豫不决;④迂腐、呆板。(3分) 夫妇:①假热情,假好客②虚伪;③内心冷漠(3分) 6.①凸显人物形象暗写人物性格特征:正是动三的人性弱点,他觉得告辞难正体现了他的迂腐、呆板。 ②结构上:与结尾相照应,动三临死前才说出的“该走了“正回应了开头的“告辞难”。 ③行文上:这句话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整篇小说紧紧围绕着动三以提出告辞安排情节。(答出两点给满分) 7.B 窜:放逐 8.C 9.A“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愤怒的回去了”,刺史离开没有愤怒。 10.(1)我难道为了吝惜自己(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害(苦难)?我也不让罪过牵连你们。(“宁”、“爱”、“蔓”“尔曹”各1分。句意1分) (2)到急需补充官吏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用来共同治理的好官。”(“缓息”,“补”、“患”、“无以”各1分,句意1分) 11.①《西楼》主要运用了渲染、烘托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与气势,描绘出海滨自然界特有时刻的壮美情态、马云低垂,水天一色,北风卷过,雷声震耳,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急雨的到来。 ②《城南》主要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水满堤”指急雨使秦淮河水涨而与堤岸相平,从侧面突出雨量之大;“乱山高下路东西”正面描写急雨来势之猛,雨从乱山高处落下,分东西两路倾泻而去。 12.①内容:《西楼》描写雨前海浪如云、北风劲吹、雷声阵阵的景象:《城南》描写雨中水满堤岸、雨倾乱山,雨后桃李零落,青草翠色欲淌的景象。 ②情感:《西楼》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豪情,开阔的心胸,一个“卧”字,也尽展诗人的雍容气度。《城南》通过与“桃李花开尽”的对比,表达对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强,难以摧毁精神的赞颂。 13(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4.C 不胫而走: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表示东西下落不明,用“不翼而飞”。 经世致用:治国安民,用于实践。多指对治国安民具有实用价值。 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人或事。汉·司马相如着《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人问答。用在这里,看不出要表达什么意思。 穷形极相:穷形尽相。形容刻画得极其细致过真。也形容丑态百出。 雨后春笋:比喻美好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极右翼势力不是美好事物。 坐而论道:泛指空谈大道理,含贬义。 15.D 16.A 17.B 18.D 19.A 20.C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话,就不配做士了。 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21.①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卷②绘画用线条色彩写作③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22.审题指导: “转身”属于词语类作文题,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要准确、全面理解该词的含义,不仅要理解标题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含义。要注意联系自身对生话的相似感悟,把具体性命题与虚,以揭示出其中反映的道理。 “转身”既有现实生活“转身离开”,“不辞而别”、“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生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改变,据此,可选取“迷途知返”、“回归本色”、“角色转换”、“学会放弃”、“‘转身’是一种智慧”“急流勇退”、“知难而退”、“人生的拐点”等角度立意。 附【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耽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