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0-20 16:35
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云:“(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今人多把“五岭”解释为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五座山的总称。不过,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岭南地区属于古代‘五服’之‘荒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恩维说,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岭南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所以唐杜佑在《通典》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明确指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据统计,两《唐书》所载唐代有名有姓且有具体贬谪地者共 211 人,其中岭南道就有 138 人,约占贬谪总人数的 65%,此外载有人名无具体地名或有地名无具体人名的岭南谪宦还有 200 人左右;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 400 多人,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柳宗元《舍弟宗一》诗曰:“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在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侯艳看来,“一身去国”是被社会文化主流抛弃和政治追求失败后的无限悲怨,“万死投荒”之“荒”无疑是唐宋文人对于贬所“岭南”的整体印象,此乃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瘴”是古人对岭南之地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何为“瘴”?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其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到唐以后,随着贬谪流寓至岭南的文士不断增多,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据相关学者统计,《全唐诗》中,“瘴”这个字共出现了 288 次,其中与岭南相关的超过了 200 次。“瘴疠”出现 30 次,“瘴云”出现 23 次,“瘴烟”出现 21 次,“瘴雨”出现 17 次,“瘴海”出现 16 次……宋之问、刘禹锡、苏轼等人的文作都曾对此做过大量描述,不难看出,“瘴”字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摘编自李永杰《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历史上的岭南,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
B.五岭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
C.历史上认为五岭不是专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这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
D.岭南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因为其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五服指“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划分的。
B唐杜佑明确指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认为岭南王风未被,春风不度,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
C.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宋代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历史上有记载的有 400 多人。
D.“万死投荒”的“荒”是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是唐宋文人对“岭南”的整体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后文人作品对“瘴”做过大量描述,这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B.瘴的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都有关,是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因此“瘴”成为古人对岭南之地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
C.《全唐诗》中,“瘴”这个字与岭南相关的内容超过了 200 次,这是唐代后随着贬谪岭南的文士增多造成的。
D.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所以中原文人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昏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 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晏:管子、晏子,二人都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前和晏婴在后。后人以管晏泛指辅政能臣。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C.太子: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一般由帝王长子担任。
D.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后来自刭而死。
D.田光见荆轲时并没有提到太子丹希望荆轲出手相助之事,说明田光不愿意陷入燕国秦国的纠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5分)
(2)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5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折杨柳
李白
垂杨拂渌水,摇艳①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②前。
【注】①摇艳,美丽枝条随风飘扬。②龙庭,即龙城,匈奴祭天、大会诸侯之地。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首联通过视觉来写杨柳,春风骀荡,杨柳飘扬,倒映水中,给人视觉冲击。
B. 颔联写女子坐在窗前看叶暖金烟和白雪纷飞。
C.诗通过对比,想到戍边丈夫,那里大雪纷飞,自己却还在享受,因而心境无限悲凉。
D.诗前四句写景,春景极易引起女子之思春,这些写景句为后面抒情作了有力铺垫。
E.诗后四句叙事,叙述女子的行为(长想、折柳、远寄)与心态(凄然)。
9.本诗遥寄柳条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遥寄明月”,有何异同?请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示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 
(3)诗人徐志摩和康桥离别,又怕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4)《荆轲刺秦王》中表现荆轲悲壮高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是:________,________。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