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9-24 21:45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解析】A项“中国传统艺术”以偏概全。C项“如果……就……”的判断绝对化。D项“更”的语序颠倒了。
2.(3分)C  【解析】C项说明的是“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3.(3分)C  【解析】C项不是“儒家入世”而是“道家出世”。
4.(3分)C  【解析】没有心理描写。
5.(5分)①作者将何爹用的剃刀称为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这里化用了“关云长败走麦城”的故事。(2分)②用关羽的忠义不屈来表现何爹的不趋时和对传统的偏执。(3分)
6.(6分)示例一:不可以删去。①情节结构:将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更完整。②人物塑造:再一次描写了何爹“张飞打鼓”的刀法,突出强调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而且更突出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主题表现:“人生最后的极乐”既有对何爹的敬重和赞赏,也表达了作者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尾段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惋惜之情。
示例二:可以删去。①情节结构:三明爹像睡过去了,已经交代了结局,这样戛然而止,余味无穷。②人物塑造:何爹的刀上功夫技艺精湛,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经突出了,人物形象已经丰满了,无须画蛇添足。③主题表现:用三明爹的死象征传统文化的没落,这样的结尾更发人深省,让人去思考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原因,去思考如何挽救这些传统文化。
(每点2分,任答一种观点即可)
7.(3分)A  【解析】B项以偏盖全,二者只是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C项变或然为必然,原文中说的是“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并不是必然被叫停。D项因果推理不准确,并不是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而是因为企业投放了劣质的电动车。如果改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企业生产的电动车,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存在其合法性难以取得的问题。
8.(5分)AD  (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解析】B项“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错,原文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府三方,“具体详细”的说法也不准确。C项“只要……就……”的判断绝对化。E项中四则材料“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错,材料一和材料四没有指出。
9.(4分)利:①价格低廉。②使用便利。③可以降低资源闲置。④环保而现代(传播低碳、环保理念)。
弊:①使用者乱停乱放。②群众随意毁坏。③公民素质有待提高(文明意识有待增强)。
(评分标准:必须两面都答到,答对一点给1分,每方面最多可得2分)
10.(3分)C
11.(3分)D  【解析】“朔”和“晦”的解释说反了。
12.(3分)D  【解析】“深刻”在文中是“苛刻”的意思,“寝”是“停止”的意思。
13.(10分)翻译:
(1)(5分)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发”“仓廪”“逋”各1分,语境分2分)
(2)(5分)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竣”“詈”“以闻”各1分,语境分2分)
14.(5分)BD   (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解析】B项,令客心惊的还有第三四句的边关景象。D项,“上句写防守,下句说进攻”说反了,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
15.(6分)①用典。(1分)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两个典故,抒发了作者的从军之志。(2分)②诗歌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紧承写“望”后之感。照应起句的“客心惊”,由惊于边关之景、惊于军队之意气转到自己由此而生发的壮志,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3分)
16.(每空1分,共5分)
(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17.(3分)B  【解析】① “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不合语境,此处应用“无可非议”。②“听天由命”指任凭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有时也指碰机会或听其自然。使用正确。③“尾大不掉”指尾巴太大,难以摆动,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使用正确。④“励精求治”指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不合语境,可用“精益求精”。⑤“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不合语境。⑥“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不合句意,且和后面的“证明”重复。
18.(3分)D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为“从……中”。B项介词使用不当,应将“关于”改为“对”,在指出明确的对象时,只能用“对于”或“对”,且“关于”只能放在句首,不能放在句中。C项“达到”的宾语中心语残缺,“损失”后加“的目的”。
19.(3分)B  【解析】A项“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此处是说自己的女儿,应为“小女”。B项“别来无恙”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常用作别后通信或重逢时的问候语。此处正确。C项“莅临”是下级对上级到来的一种客套的表示,此处用在学生回访母校的场合不妥。D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此处应用“等候”。
20.(6分)①所遇到的视错觉的例子有很多
②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
③小桶重得多(每空2分)
21.(5分)
②经常跳广场舞不一定就能改善消化系统的机能能力。
③跳广场舞对消化机能的增强不一定有神奇的作用。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2.(60分)
【写作点拨】材料是有关“路”的名句或名言,因此作文的立意应围绕“路”展开,且要和材料中的两句或多句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篇合理的文章。屈原的诗句注重的是追求过程中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岑参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坚持和不放弃,注重的是过程;“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王安石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艰难迷惑,在坚守中就可以迎来光明、看到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鲁迅先生关注的是行路追求中的勇气和魄力。这几句在意义内涵上可以找到有机的内在联系,或说古论今,或由小及大,恰当联系现实,见仁见智。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他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了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没有允许他的请求。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正统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需在初一和十五上朝。正统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