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B【解析】选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与“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2.【答案】A【解析】A项对应的原文是“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选项“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绝对化错误。 3.【答案】B【解析】(B项原文是“对他们来说,在大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选项是“人也就变得伟大了”,偷换概念。) 4.【答案】C【解析】(A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B“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D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5.【答案】BE【解析】(A“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不准确,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都充分肯定了”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6.【答案】 ① 材料一:重温经典诗词,提升文化素养,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饱满人的心灵,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②材料二:诗歌接地气,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便于古诗词的普及; ③材料二: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④材料三: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7.【答案】B 【解析】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海家的介绍; C项,“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 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8.【答案】(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 (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 (3)在整个故事的展开中起到线索的作用。 【解析】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这里对其进行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从贺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来看,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揭示,因而这段描写对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件展开的,所以“祠堂”也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9.【答案】 (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 (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 (3)富有心计,遇事冷静。察觉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10.【答案】D【解析】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注意从“曰”“矣”“乎”等标志性词语结合选项突破。 11.【答案】C【解析】 “谥号”错,应为“庙号”。谥号:人死后给予的含善意评价、评判性质的称号。 12.【答案】A【解析】A无中生有。“敬重兄长”与“他不怨恨哥哥”在文中均无体现。 13. 【答案】 (1)陈希亮立即率领士兵依靠河水抵抗他们,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士兵都像木偶人一样站立着。(“勒”“发”“植立”各1分,句意2分) (2)陈希亮把酒送给贫穷漂泊的士人,不久说:“这也是纳为私有。”( “遗”“游士之贫者”“私”各1分,句意2分) 14.【答案】A、C【解析】(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15.【答案】 ①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16.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小学而大遗 17. 【答案】 C.E【解析】(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哀鸿遍野,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还比作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求田问舍,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微弱。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纷至沓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 18.【答案】答案:B【解析】(A.句式杂糅,“有……”和“……组成”杂糅,把“有”改为“由”;C.语序不当,应为“占有、使用”;D.成分残缺,应为“严格保健食品原料管理”。) 19.【答案】A。【解析】(B.献丑,谦辞,表示自己能力很差。句中已经“出了差错”,不是谦虚,应用“抱歉”;C.垂询,敬辞,称长辈或上级垂问。句中说我“垂询”朋友,谦敬不分;D.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句中说“郭教授的内人”谦敬不分。) 20.【答案】、① 我们并不习惯给予 ②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 21.【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22.【解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社会事件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叙述的是陈奕凡不慎撞坏宝马车后,留道歉信和仅有的311元现金。后半部分叙述车主薛战民发现道歉信和钱后深受感动,将钱退还陈奕凡并决定资助他上学。写作此文,可以从陈奕凡角度立意,亦可从薛战民角度立意。陈奕凡不慎撞坏宝马车,他没有逃避,而是留道歉信和身上仅有的311元钱作为补偿。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如此立意:担责意识、诚信、正能量、高尚的品德、穷有信等。车主面对被撞坏的宝马车和道歉信,没有动怒,而是感动,宽容了陈奕凡的过错,并决定资助其上学。人的一生中,最大的炫耀不是你的财富,也不是你的精明,更不是你的手段,而是一种简单的理解和体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如此立意:正能量、宽容、富且仁、理解、体谅、对诚信的激励等。当然,也可以从“褒奖诚信,也要适可而止”这个角度立意。陈奕凡的诚信固然是诚信的好榜样,薛战民的行为的确让人叫好,但是褒奖诚信要有度,否则会给人一种“讲诚信必有好报”的错觉,考生可以从这个层面展开讨论。 立意提示 (1)诚信;(2)宽容;(3)富且仁;(4)精神与物质。 【参考译文】 陈希亮,字公弼。陈希亮幼时丧父,爱好学习,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他的兄长刁难他,派他收取三十多万的借款利息。陈希亮全部召来借钱的人,烧掉债券后离开了。学业完成,就召来兄长的儿子陈庸、陈谕让他们求学,后来就都考中天圣八年的进士。起初,陈希亮因为母亲年老,任县令侍奉母亲。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任开封府司录司事。一年后,殿侍雷甲以一百多士兵在竹山追讨盗贼,雷甲不能约束,士兵所到之处做暴虐之事。有人怀疑是盗贼,就报告陈希亮盗贼侵入县境,将要到城门。陈希亮立即率领士兵隔河列阵抵抗他们,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士兵都像木偶人一样站立着。雷甲放箭射他们,陈希亮的士兵一动不动,雷甲才下马跪拜请罪。属下官吏和士兵都想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希亮只是惩治了行暴的十多个人,让雷甲用追捕盗贼的方法补救过错。 皇佑元年,诏令他为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罐弹劾陈希亮擅自改变物价。恰逢黄河溢出鱼池埽,将要决口,陈希亮全部召回派出的使臣,调发禁兵捍守堤坝。他住在将要决口的地方,官员和百姓们流泪劝他,陈希亮躺着一动不动,洪水退去,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王尊。多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没有被允许,调任凤翔知府。仓中粮食可供十二年之用,管事的官员担心霉腐坏掉,这年饥荒,陈希亮拿出十二万石借给百姓。主管官员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陈希亮亲自负责此事。这年秋天大丰收,以新换旧,官府和百姓都很便利。于阗使者入朝,经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接待他们。使者十分傲慢,停留了一个多月,毁坏宾馆的器物,放纵手下人闯入街市抢掠饮食,百姓白天都紧闭门户。陈希亮听到这些说:“我曾经负责接待契丹使臣,知道他们的情况。使者起初不敢横暴,都是译官教唆他们,我痛恨此事依法制裁他们,译官害怕,他们的使者不敢轻举妄动了。何况这个小国呢?”就派教练使拿着符信告诉译官说:“进入我的辖境,有一丝一毫不依法,我就斩杀你。”使者来,在庭院罗拜行礼,没有一个敢喧哗的。英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起初,州郡以酒相送,惯例都归为己有,然而法律不允许。陈希亮把酒送给贫穷漂泊的士人,不久说:“这也是纳为私有。”用自家财物赔偿。于是凭借这事上书自我检讨,不停地请求离开朝廷,因为这个分司西京。不久退休,去世,年六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