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西南宁二中、柳州高中2018届高三9月两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9-21 11:00
语文参考答案
1.A (由原文第一段第一句可知,“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是官德作为一种主体性道德的具体表现,而非条件或原因。因此A项说法错误。B.C.D三项作为正确选项,B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第二句与第三句,C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D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的第二句。)
2.A (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第二个分句承前省略主语,原句为“领导干部的首先取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无法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与原文第二段末尾的句子意思不符,应在“具有”前加主语“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B.C.D三项作为正确选项,B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三句,C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一句,D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第四句到段末。)
3.C (C项颠倒因果。由原文第三段第二句可知,因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了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A.B.D三项作为正确选项,A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第一、二句,B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第五句到第七句,D项信息来源于第三段)
4.D (第⑩自然段主要是运用排比,排比中有部分引用,没有运用典故。)
5.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6.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②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7.A (“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
8.BD (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A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不是指孩子的心思。C项,“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说“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于文无据。E项,“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应该是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9.(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于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
②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
10.B
11.D (古代对他人母亲的尊称中“家慈”有误,“家慈”是在别人前面对自己母亲的谦称。)
12.A (“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错,沈炯得以活命是因为宋子仙准备在另一处杀他时,有人救了他。)
13.(1)(沈炯)总是闭门谢客,(与外界)无任何交往。(沈炯)时常写些文章,随即毁掉,不让流传。
(2)军政大事,(沈炯)大多参与谋划,文帝又重视他的才学,想让他得到荣华富贵。
14.BD (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B项,“凄苦冷寂”不恰当。D项,无“虚实相生”的手法。)
15.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华发”可见词人已届年老,然兴致盎然,“帆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或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末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在愉悦之情。
16.(1)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浊酒一杯家万里  蔫然未勒归无计
17.B (①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使用正确。②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使用正确。③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不能形容“诚信精神”。④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不合语境。⑤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使用正确。⑥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望文生义。)
18.A (B项,语序不当,应先说“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C项,句式杂糅,可在“台湾有关方面”前加“根据”。D项,“完善……状况”搭配不当,改为“改善……状况”。)
19.C (A项,“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说。B项,“笑纳”应该是请别人接受。D项,“惠顾”,对象运用错误,欢迎客人光临时用惠顾。)
20.①也透露着一种人格品性
②为他们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
③书法和书法家的人格有密切关系
21.②不是一些沙漠地区的国家看到孟加拉国这样做,也加入了沙子进口国的行列。
③不是新科技的发展导致了制作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硅来自石英砂。
22.本题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立意:
①从“这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句话出发,可以写人应有敬畏之心;
②“应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则强调人应有勇敢无畏之心;
③“应该有所怕,有所不怕”则应辩证地看待“怕”与“不怕”的关系。
【参考译文】
沈炯少时才智出众,为当世所推重。侯景发动叛乱,吴郡太守袁君正援助京师,让沈炯监郡,京城陷落,侯景将领宋子仙据守吴兴,遣使臣召沈炯,委以书记之职。沈炯称病坚决推辞,子仙大怒,下令斩他.沈炯脱衣就戮,因路间桑树碍事,便牵移他处,有人及时救他,沈炯才获免。子仙惜爱其才,最后逼迫他任掌书记。子仙被王僧辩击败后,僧辩素闻其名,在军中悬赏找到他,僧辩给找到他者铁钱十万,从此军中有关征召、声讨等军用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简文帝被杀后,地方百官都上表江陵,劝萧绎即位,僧辩令沈炯写奏表,表文辞精深,当时没人与他匹敌。高祖率兵南下,与僧辩在白茅湾会师,于是登坛立盟誓,沈炯撰写盟文,侯景东逃至吴郡,捉到沈炯的妻子虞氏,儿子沈行简,都被杀,沈炯的弟弟带着老母出逃获救。侯景乱平,梁元帝怜悯他妻儿都遭杀害,特封为原乡县侯,食邑五百户。僧辩任司徒时,以沈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召他任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左丞。荆州陷落,沈炯被西魏虏获,魏人以厚礼相待,授炯仪同三司。沈炯因老母在东土,常想归国,又担心西魏人惜爱其才而挽留他,总是闭门谢客,无任何交往。沈炯时常写些文章,随即毁掉,不让流传。他曾独自行经汉武帝通天台,写表奏启武帝,陈述自己思母归国之心。奏毕,当夜沈炯梦见皇上居所,禁卫森严,沈炯便讲述自己的真情,听见有人说:“很舍不得放你回去,不知何时可以再见。”不几天,沈炯便同王克等人一道获免东归。高祖受禅称帝,加任通直散骑常侍,御史中丞职务不变。沈炯以母老上奏表请求回家侍养,诏令不许。文帝继位,沈炯又上表请求回家,下诏答复:“不久敕令有司去迎取令堂,让卿在公在私都得其所,全都不必耽搁。”当初,高祖曾称道沈炯宜辅佐朝政,军政大事,沈炯大多参与谋划,文帝又重用他,想让他得到荣华富贵。恰逢王琳寇掠大雷,留异盘踞东境,文帝想让沈炯因事立功,便解除他中丞一职,加任明威将军,派回乡里,招募徒众。沈炯因病于吴中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文帝听到噩耗,即日举朝哀悼,并遣使祭吊,追赠侍中,谥曰恭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