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9-05 18:48
桂林十八中15级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年天津卷)
1、C。(A项中,“精通现代媒体技术”中的“精通”于文无据。B项中“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属于无中生有,“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错;D项中“为应对自己遇到的……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的表述以偏概全,而且因果倒置。“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错)
2、B。(B项偷换概念,将原文中的“自我实现”偷换为“自我认同”;“都”也太绝对)
3、答案D。D项从“‘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这句话可以看出“微博粉丝”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是没有区别的。 
4.答案:B(从始至终的“无所畏惧”有误,“流汗”的细节足以说明)
5.参考答案:①冷静沉着,只身前往凶犯住所与其亲人周旋;②勇敢智慧,面对危险能通过察言观色发现蛛丝马迹;③富有才华,会拉出很多曲子④友善温情,能设身处地为嫌犯着想,最终让其自首。(答出1条1分,2条3分,3条5分)
6.参考答案:①以“琴声缉凶”为题,表现了克里斯在抓捕过程中的冷静、智慧、真诚与温情;②以“琴声缉凶”为题,赞扬了人文执法、温情执法。③以“琴声缉凶”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
(答出1点2分,3点6分;从情节、人物、主题、效果等角度给分)
7、C【解析】“著述颇丰”不妥,应是“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
8、AD【解析】A.“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是很早就有的,至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有了,不是在留美期间才有的;D.“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错,所填补的是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9、示例一:魏景超热爱祖国,心系民生,志向远大,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①他幼年目 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②他想到祖国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便忿然而起,决心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③他晚年身患重病,仍心系国家,为解决油菜田严重病害问题,在同志们搀扶下在田间跋涉。
  示例二:魏景超爱思善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锲而不舍:①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观访问,获取知识;②他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埋头钻研;实验室里,孜孜不倦;③他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示例三:魏景超对工作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全心的投入(不辞劳苦),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他回国执教,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各种活动身体力行,上课精心准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②他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 ;对年轻助教严格要求,手把手指正规范;③晚年的他在病榻与书桌之问,日夜辛劳长达6年,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以上观点1分,表现每条2分,答出两条表现即可。意思对即可)
10.D
11.A【只有皇帝才能称庙号】
12.C【“曾到寇准家喝酒”分析有误】
13.(1)周意担任卫州知州时,因犯罪被削去官职,周起才十三岁,到京城为父辨冤,他父亲才官复原职。【大意2分,“知”“坐事”“诣”各1分】
(2)跟从皇上祭祀汾阴,暂代(暂时掌管)河中府,后来移任永兴、天雄军中,所到之处,作风刚烈,皇上多次下诏褒奖。【大意2分,“从祀”“权知”“褒谕”各1分】
【参考译文】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下来时下颌丰满,父亲周意认为他很奇特,说:“这孩子一定光耀我门楣。”因此起名为起。周起幼时便聪慧如成人。周意担任卫州知州时,因犯罪被削去官职,周起才十三岁,到京城为父辨冤,他父亲才官复原职。后考中进士,担任齐州将作监丞。又提拔为著作佐郎,多次升迁,官至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伐,周起管理随军粮草事宜,不久,担任东京留守判官,兼任掌管闻鼓院。以右正言的身份掌管文书,暂且兼任吏部流内铨。皇帝封泰山,他担任御史中丞,所到之处采访官吏的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状况,来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帝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以居安思危来劝诫。刚开始设置纠察刑狱司时,让周起担任首任官,于是周起请求将那些已经判决但事实确有冤情,以及官吏胡乱拷打的犯人,一并听取他们的申诉,皇上听从了他。提拔为枢密院直学士、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周起善于倾听判断,明辨细密,没有积压的公务。真宗曾经亲到官衙慰问,周起奏请说:“陛下从前未登基时在这里住过,我请求避开这个正堂,搬到堂下西廊屋去。”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意见,并给大堂起名为继照堂。周起曾经在殿中奏事,恰逢仁宗降生,皇帝说:“你知道我有喜事吗?应该祝贺我有儿子了。”皇上随即进入后宫,怀揣金钱出来,掏出赏赐给周起。跟从皇上祭祀汾阴,暂代河中府,后来移任永兴、天雄军中,所到之处,作风刚烈,皇上多次下诏褒奖。授给事中一职,担任礼部侍郎。周起素来与寇准友好,曾经与寇准到同僚曹玮家饮酒,不久客人都回去了,唯独周起与寇准都大醉了,深夜才回去。第二天上朝拜见皇上,把过错归于自己,向皇上跪伏谢罪。真宗笑着说:“天下太平无事,大臣一起饮酒,有什么过错呢?”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降职为户部郎中,后又降职为太常少卿。后来恢复为礼部侍郎,因疾病请求执政颍州,迁调陈州。死后,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安惠”。周起性情周全细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随后就烧掉草稿,所以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他家里藏书至万余卷,周起善于书法,他弟弟周超也擅长书法。他弟弟收集古今名人书法和演变体法,写成《书苑》十卷。
14、CE。(C“强调了时光流逝之快”无中生有;E项“虚实结合”理解有误,应改为“动静结合”。)
15、答案: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悠然自得、向往闲适的情感。(2分)路过诗僧清顺住处,作者看到了苍劲的松树,嗅到了微微的花香,想象友人在如此静幽环境中的闲眠姿态,心情亦随景变得悠闲自在;(2分)鹊鸟鸣噪,以动衬静,加之从高处缓缓飘落的轻柔凌霄花,一派美丽闲适的情景,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意。(2分)
附:苏轼词作鉴赏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意境悠然,引人神往。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只见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就是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16、(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7.B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成语,重点考查学生语境下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对成语的考查量比一般成语正误的辨析题有所扩大,对学生的语境意识要求明显。这就要求学生做这类题时一定要抓住所给句子的关键词语,像⑴句,“欣赏……,却忽略了……”这一具体的语境,就应选择“买椟还珠”,其意思为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⑵句“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相逢”,可知应选“殊途同归”,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而“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⑶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前者侧重谨慎,后者侧重戒心。
18、C。分析:A搭配不当,“被誉为”前加“肥城市”;B项不合逻辑,下降不能用倍数。D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同时删掉“十分”。
19.【答案】C。【解析】“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宜对邀请对象提这样的要求。
20、①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②思考会妨碍观看;③电视究竟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21作文
一、材料与审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三则新闻,它们分别为“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主办方宽容12岁男孩无意损坏珍贵名画。这三则新闻均为有温度和人情味的事件,体现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的温暖。   
第二部分提出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任务。第一,必须从这三则新闻中选择其中一则新闻;第二,围绕“温度和人情味”这两个关键词,阐述选择该新闻的理由;第三,把选择的新闻与其他两则新闻进行对比性分析,凸显所选择新闻的温暖所在。   
因此,符合题意的立意,综合而言应该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   
对三则新闻能进行权衡,则属于符合题意,如果没有权衡这三则新闻,亦属于符合题意。
如果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写“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的内容,则属于偏离题意;如果没有做出选择判断,只是分析了三则新闻的温暖,则亦属于偏离题意。 
二、角度与立意: 
1、选择第一则新闻:“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坚守良心,温暖他人。诚信经营,传递正能量。面对利益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2、选择第二则新闻: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   理解和尊重亲人,凸显关爱。   遵从秩序规则,方便他人。   
3、选择第三则新闻:主办方不惜珍贵名画受损,宽容12岁男孩。面对他人无意的过错,主动宽容。理解孩子的过失,呵护成长。面对利益受损,理性处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