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福建南平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8-19 23:07
高二下半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1.B(“只有祛除低级趣味……才能具有敏锐的美丑鉴别力”不正确,因果逻辑颠倒)
2.D(“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表述欠严密,前面应有限制性词语“有时”)
3.D(“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没有提供足够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品的阅读”说法绝对化,这是必要条件有,非充分条件。)
4.A(B“表现出‘她’是一个很挑剔的人”错,应是“表现出‘她’很有生活经验”。C“一位被生活折磨而推失去生活信心的老人”错,应是“一位年老一生辛劳而生活不宽裕的农民”。D“使大娘的形象更鲜明突出”不准确,应是“意在展示‘她’故意算错数的思想基础”,即同情大娘)
5.①“三八五十六”是一个错误的算式,用它作题目新颖别致,令人产生疑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②“三八五十六”是“她”有意算错,来弥补大娘的损失,用它作题目,突出“她的心地善良。(2分)
6.爱占小便宜,大娘不会算数,他故意算错数,少付给大娘钱。蛮横霸道。当“她”一把揪住想溜的“他”时,“他用力一甩,挣脱了她的手”,动作蛮横,当“她”指出“他”少算了钱时,“他冲着她大声呵斥”一副霸道的嘴脸。(每点2分)
7.D(“被敌方知道”“敌人故意不打开方志敏的镣铐”与原文不符。)
8.AD(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B在传记里引述不一定是为了增加“文采”,在本传记里不是为了增加文采。C“使表达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分析不到位,应是具体体现方志敏在狱中坚持斗争和写作的情况和突出方志敏具有“何等意志力”。E“在内容上,这三段构成并列关系,层次分明”分析错误,“他坦然而对死亡”“为什么这样从容”“最让人落泪的地方是”,可见在内容上,这三段构成递进关系,感情逐层加深。)
9.①不计个人安危,一心为革命,他本来已经脱险,但为了革命,他返回后面的部队,导致自己被捕。宁死不屈,他战败被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宁折不弯,坦然而对。有坚强的意志力。他克服种种困难,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在狱中坚持写作。有坚定的信仰。他知道自己即将死亡,但对党的事业不改初心;他在狱中仍祝愿战友们取得成功和胜利。(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10.D(原文标点:及尝生子,鞠之外舍,张固请归保养之,乃会亲属,以子击堂柱碎其首。及遂无子,以弟之子为后。)
11.B(京官到地方任职实际上是因犯事而被贬官“错,以偏概全,京官到地方任职的原因很多,不全是因为被贬官。)
12.B(“李及上密奏书揭发他”与原文不符,揭发赵谏的是有人写的密封奏书,之后朝廷命令他及参与审查,李及列出赵的不法行为上报。)
13.(1)恰逢有禁军士兵白天在街上抢劫妇人的金钗,官吏把他抓起来。(得分点:会、攫、执,“于市”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
(2)大家以为他会摆酒邀客,他却独自拜访林逋聊天,到黄昏回城。(得分点:谓、乃、造、暮,各1分。)
14.A(3分)D(2分)(A项理解错误,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诗句意思是秋天的芸草如在春天一样绿,没有一点枯黄。D项“是设问句”,应是反问句,强调清霜早晚会降临,任何草都会枯黄。)
15.前四句为一层,写芸草没有意识到秋天来了,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会像百草一样枯黄。(2)后四句为第二层,对秋芸提出忠告,劝告芸草应“及时且自好”。(2分)全诗表达的哲理是,人应当居安思危;人在衰落这时,不应忙着掩饰自己的缺陷或过错,而要坚持自爱自重,这样才会前途无量。)
16.(1)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新泥
(3)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17.D  ①耸人听闻:使人听闻非常震惊。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望文生义。③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④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死的病人治好。不合句意。⑤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⑥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不合句意。
18.A (B搭配不当,“文明建设是……地方”主宾不搭配;C介词结构掩盖了主语,删除“对于”;D句式杂糅,删除“较为突出”或“普遍存在”)
19.C(“这是……”与“也是……”搭配,先排除AB项,“不能主观臆断”不宜放在下文的前面,排除D项。)
20.①都不可能以为人实验对象。
②动物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
③必须先在动物身上测试安全性。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②没有科技成果发明人的参与,科技成果也可能实现转化。(3分)
③科技成果一旦转化经济效益,不一定可以产生更高质量的科技成果。(3分)
22.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从三种观点中,可以看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其中,第一种是顺其自然、毫不作为的态度;第二种是积极抢救的态度;第三种是辩证的态度,体现继承后要科学抢救,强调其生命力的认识倾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做法。
参考翻译
李及,字幼几,他的祖先是范阳人,后来迁到郑州。父亲李覃,任左拾遗。李及考中进士,两次调职任升州观察推官。经寇因他的才能推荐他,提拔任大理寺丞,兴化军知军。凭着殿中丞的身份任曹州通判。州民赵谏一向无赖,评判郡里的好坏,放纵非法谋取利益。李接受委任时,赵谏在京城,就来拜访李及,李及不见他,赵谏就谩骂着离开了,投递匿名信诬陷李及,并趁机诋毁朝政。恰逢有人写密封奏书揭发赵谏的劣迹,朝廷命令转运使会同李及查访赵谏的情况,李及列出赵谏的不法行为上奏皇上。皇上下旨御史核实,在都市斩了赵谏。李及因此知名。不久提拔为陈州知州。
起初,设提点刑狱,宫中提名他及和陈纲两人交给中书。第二天,派陈纲出使河北,李及出使陕西,特别升官一级。回朝后任判三司磨勘司,出朝做凤翔府知府,调任廷州,授予三司户部副使,任淮南转运使,多次升职任太常少卿、秦州知州,评论的人认为李及谨慎、忠厚,不是守边的人才。李及到了秦州,州里的将士官吏也很轻视他。恰逢有禁军士兵白天在街上抢劫妇人的金钗,官吏把他抓起来。李及正坐着看书,稍稍问了几句,那人就承认罪行。李及马上命令将他斩首,依旧看书,于是将士都惊叹佩服。改任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召回朝廷,任勾当三班院,两次升职任尚书工部侍郎,历任杭州、鄂州知州,应天、河南知府,召如宫中授予拜御史中丞。去世,享年七十岁,特赠予礼部尚书,谥号恭惠。
李及性情清廉正直,治政简明严厉,喜欢慰问推荐下属,而且乐于说别人的好处。在杭州时,厌恶当地的风俗轻薄奢靡,不设宴游玩。一天,他冒雪出城到郊外,大家以为他会摆酒邀客,他却独自拜访林逋聊天,到黄昏回城。在杭州做官几年,没有买过吴地的物产。临走,只买了《白乐天集》。在河南时,杜衍做提点刑狱,李及有时和杜衍见面,而饮食很简单。后来有一天,权贵宦官来到这里,李及也没有特别接待,杜衍感叹他的德行。娶张氏为妻。张氏性情嫉妒凶悍。李及曾有一个儿子,在外面养育,张氏一定要领回家养育,于是就召集亲属,用李及的孩子撞击厅中的柱子,把头撞碎了。李及于是没有儿子了,以弟弟的儿子嗣后。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