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北京首师大二附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8-13 21:4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梅直讲①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爽》,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何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饶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砚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②请属:请托。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悲:同情
B. 其后益壮                        壮:强壮
C. 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 人不可以苟富贵                苟:苟且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然,不容何病                夫天下虽不能容
B. 执事爱其文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
C. 非亲旧为之请属于                苟其饶一时之幸
D. 不容然后见君子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
10. 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所说“周公之不遇”主要指的是无人理解他。
B. 孔子听到颜回的劝慰后,不由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C. 苏轼将梅公和韩愈并提,表达自己对梅公的敬仰。
D. 苏轼为自己成为欧阳、梅二公的学生而感到高兴。
11. 下列为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12. 将下面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13. 根据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本文主要写了人生的哪两种乐趣?作者所推崇的是其中的哪一种?
②简要说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证明苏轼获得第三名是实力所致。
【答案】8. B    9. A    10. C    11. C   
12. 而那些与孔子共度贫贱生活的弟子,都是天下的贤才,也就足够以此为乐了。
②只要有大贤人在世,而自己又能作他的弟子,也就心满意足了(完全有了依靠了)!   
13. ①富贵之乐、知遇之乐
②苏轼并没有登诸公之门有所进献;梅尧臣认为苏轼的文章有孟子之风;欧阳修赞赏苏轼不做世俗之文;苏轼的亲戚朋友没有为苏轼打通关节。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其后益壮,意思是:后来,我渐渐长大成人。所以,“壮”:长大,长成人。文言实词除了平时课内的记忆、积累外,考生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辨析的技巧。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后两个“虽”读书“虽然”;B项,前一个“其”代词,“我的”;后一个“其”代词,“他(们)的”。C项,前一个“之”代词,“我”;后一个“之”助词,“的”。D项,前一个“然”指“这样,如此”;后一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苏轼将梅公和韩愈并提”说法错误,苏轼没有将二者并提。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C项,根据原文内容可知苏轼并未将梅公和韩愈并提,表达自己对梅公的敬仰。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执事您已誉满天下,但官阶不过五品,您却脸色温和,并不恼怒,您的文章也宽容质朴,没有怨言。其中一定有得以快乐的道理吧,我很希望听从您的指教。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其容色”……与“其文章”……相对,“温然而不怒”不能断开,断开后构不成转折关系;“乎”是介词,相当于“于”。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共”、“诣”、“……者”、“乐”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徒”、“恃”及句子大意。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首先明确题干所要求的答题方向,如本题问本文主要写了人生的哪两种乐趣,作者所推崇的是其中的哪一种?及简要说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证明苏轼获得第二名是实力所致。然后考生根据题干要求去原文筛选、归纳内容要点,第一问根据原文第1节“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可得出结果。而第二问可从原文第2、3节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理想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不被人接纳之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孔子和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
我七八岁时才知道读书,就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像古时的孟轲、韩愈一流;又有一位梅公,与欧阳公交游,并和他在一起谈古论今。后来,我渐渐长大成人,才能阅读他们的文章和诗词,从中想象出他们的为人方式,猜测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富贵之乐而自我陶醉于超脱的欢乐中的景象。那时我正在学作讲究对偶和声律的诗文,谋求一官半职,自己思量没有资格可以进见诸公,所以,来到京师已经一年多,却未曾去登门拜访。
今年春天,天下士人聚集在礼部应试,您和欧阳公亲自主持考试。我自己都不曾料想到,竟然录取为第二名。后来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同时,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写崇尚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我能中试的原因正在于此。并没有经过您们左右人的事先介绍,也没有亲戚和旧友为我请托,过去十多年间只听到过名声而没有能见到的人,一朝之间竞成了知己。退回去思考这件事,我领悟到,人不可以苟且地贪图富贵,也不可以无所作为地过贫贱的日子,只要有大贤人在世,而自己又能作他的弟子,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靠一时的侥幸而取得了富贵,身后有车马及几十人相随,使得里巷中的小百姓围拢来观望并为此赞叹,那又怎么能换取上述的快乐呢!
书传上说过:“不要埋怨上天,也不要责怪他人”,“从容悠闲,也可以度此终生”。执事您已誉满天下,但官阶不过五品,您却脸色温和,并不恼怒,您的文章也宽容质朴,没有怨言。其中一定有得以快乐的道理吧,我很希望听从您的指教。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5.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6.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14. C    15. D   
16. 《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解析】
14. 试题分析: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本题重在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选项的理解只有D.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鸟雀之声”“思乡”。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分析,《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