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①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②,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雨呜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和,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晚岁诗文益奇,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节) 注释:①永陵:明世宗。②曲蘖:酒的代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B.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C.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D.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明清时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乡试,被录取者称为“诸生”或“生员”。 B.幕,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因将帅在营帐中处理公务,故幕府即将帅的衙署。 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也就是有各自的管理职能,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骚坛,即诗坛。屈原创作《离骚》,后人因称诗人为骚人,称诗歌界为骚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渭有军事才能。他对自己的才能谋略很自负,喜奇招妙计,议论军事也大多中肯。 B.徐渭诗歌才能高。他见识广博,胸有豪情与悲情,虽身体虚弱,但诗作有高昂气派。 C.徐渭书画才能高。他书法笔意奔放,刚劲中又见秀丽;花鸟画不同凡响,别有情趣。 D.徐渭怀才不遇。他不为当世重用,晚年装疯,怀抱悲愤离开人世,作者为此而叹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5分) (2)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见鹦鹉戏作四句① 王安石 云木何时两翅翻, 玉笼金锁只烦冤。 直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 画眉鸟②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①本诗一题《鹦鹉》,大约作于变法期间。 ②本诗写于诗人因党争牵连被贬滁州知州之时。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诗首句道出了诗人渴望在高耸云端的树木丛林间见到鹦鹉双翅翩飞、逍遥恣意的心声。 B.王诗第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展示鹦鹉被困金玉笼中憋屈烦闷的现实处境,也暗示了选择荣华富贵必然付出的代价。 C.欧诗第二句表面是写山花争妍斗艳,树木俯仰生姿,实际上是写鸟儿在花树丛中穿行舞动的情景。 D.欧诗前两句绘声绘形展示了画眉鸟千啼百啭,飞掠跳跃的情景,为后两句禁锢活泼生灵的憎恶和谴责作铺垫。 E.王诗第三句写出鸟儿只需要“鹦鹉学舌”就可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讽刺朝中权贵只懂逢迎讨好的丑恶现象。 15.两首诗在整体上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请结合诗歌和注释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根据题意默写(6分,每空1分) ⑴ 苏轼《赤壁赋》中,论述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是: , 。 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⑶ 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 ”用相同的景物却写出了边塞的悲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