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A独出心裁 声誉鹊起 C文过饰非 振聋发聩 D残羹冷炙 平心而论) 2. A(人浮于事,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根据语境应改为“无所事事”。) 3. C(A敬:慎;B按:追究查办;D司:管理) 4. D被动句(A定语后置句,B介宾短语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 5. A(④②⑤③紧承上句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④谈简的两面性,②⑤③谈繁的价值,注意③句里“这”的指代内容,⑥①举例以证明观点。) 6. C(《云南冬天的树林》细腻地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写出了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无法看到的细节,表达出对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7. B(《红楼梦》的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做楔子) 8.D(过:访问。 ) 9. D结构助词,的。(A. 修饰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连词,用来/介词,因为;C. 介词,在/介词,被。) 10.(1)谢安虽然受朝廷嘱托(或译作“重用”),但是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没有改变,常常在言语、神色上表现出来。(评分建议:每句1分,“东山之志”可意译,译作“隐居之志”“高卧东山的志向”皆可,但译成“到东山”“东山的志向”不给分。) (2)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与五人的死相比,轻与重(的差别)原本是怎样的呢?(评分建议:“辱人贱行”、“视”、“固”,各1分。) 11. ①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于义而死加以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重大;(2分)②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荣耀与设想他们老死于家中默默无闻加以对比,强调五人之死死得其所。(2分) 12. (1)点明寺庙的位置(1分),写出铎声的悠扬缥缈(1分),传达出诗人淡远平静的心声(1分)。 (2)远近结合:远寺是远,疏窗是近;视听结合:秋声是听觉,曙影是视觉。(每点2分。只点出手法,不作分析,得一半分。) (3)既对世俗事务的厌弃(亦可答成“既有寄情于山水的闲适”),也有无所事事的愁怨。(每点1分) 13.①蹈死不顾②徒慕君之高义也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④能克终者盖寡⑤载舟覆舟 ⑥留取丹心照汗青⑦臣心一片磁针石⑧毕竟东流去 14.①封闭在远离星空和大地的半天云里,“想法不落地”,心里不踏实。②无法感受到外界的阴晴冷暖(或无法感受到自然景物),丧失了获取美好感受的条件。(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直接引用原文中的话语,未作必要的归纳,只给一半的分数。) 15.①物的对比:以钢琴的“单纯、明了,指向清晰”,和衣服等物品的“没有重点”“全是难点”形成对比。(2分)②情感对比:以钢琴的“最为沉重”却“不觉得它是我的累赘”,与后文的衣服等物品带来的满心的焦灼形成对比。(2分)③在对比中呈现一种应有的人生状态:排除干扰,确认生命的重点。(2分)(点出了对比手法,即可得2分。分析出两种对比,得4分。能归纳出该手法的意义,得2分。) 16. ①以“繁花渐渐开尽”的客观景象,印证“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的道理。②与“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形成对比,突出减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无可避免。③收拢文章,将放飞的思绪拉回主题意义的阐释中。(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参考答案之外的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17.①见证了青春岁月的吉他,在青春已逝的当下,已无处安放。②美好的事物也终会因为失去往昔的价值而需要作“减法”。③物品可以舍弃,与物品相伴随的岁月却无法作减法,人生应该给它一个安放的空间。(每点2分。参考答案之外,学生另外提炼出了合情合理的意义,可酌情给分。) 18. 首先指出物欲症是现代社会的毒药;接着阐述物欲症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后希望人们追求简单、自由的生活。(答“最后指出“梭罗的树林”是我们摆脱物欲症,获得自由的途径。”也对。)(每点2分) 19. 流浪汉:生活简单;心灵自由。好公民:索取无度(贪婪);物欲的奴隶,心灵不自由。(每点2分) 20.(1)“梭罗的树林”象征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2)它是现代人摆脱物欲症、获得自由的途径;(3)表达作者对流行性物欲症的批判,希望人们获得心灵的自由、享受真正的生活。(每点2分) 【语段(一)参考译文】 谢安,字安石。谢安最初被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用生病作托辞不去就任。寄居在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僧人支遁交游相处,出门就游山玩水捕鱼打猎,回屋就吟咏诗赋写作文章,无入世为官的想法。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担任吏部郎,谢安用书信拒绝了他。谢安已多次被征召不去就任,简文帝当时是宰相,说:“谢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这时,谢安的弟弟谢万担任西中郎将,总管守卫边疆的重要事务。谢安的妻子看见谢家各门都拥有高官厚禄,但独有谢安隐退山林,于是对谢安说:“大丈夫不应该(像谢万他们)这样吗?”及至谢万被罢职,谢安开始有做官的志趣,这时年龄已到四十多岁了。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他的司马,谢安将要从新亭出发,朝廷官员都为他送行,中丞高嵩开他玩笑说:“你多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在东山,百官常常互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百姓?而今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你呢?”谢安很有羞愧的脸色。到了桓温的府第,桓温很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曾经看见过我这样接待客人没有?”(该句亦可译作“你们曾经看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没有?”) 当时,(孝武帝之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并且奸诈谄佞小人很是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他人,谢安离开京城镇守广陵的步丘,建筑一座名叫新城的堡垒来躲避这些人。孝武帝在西池为谢安设筵饯行,为他敬酒赋诗。等到谢安镇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堤坝。后人怀念他,命名这座堤坝叫做邵伯埭。谢安虽然受到朝廷嘱托,但是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没有改变,常常在言语、神色上表现出来。及至镇守新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渡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长江水路回返东山。高雅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就遭受重病。不久谢安逝世,终年六十六。孝武帝追赠他为太傅,谥号为文靖。到安葬时,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切依照大司马桓温(安葬)的旧例。又因为他打败(前秦)苻坚立有功勋,加封为庐陵郡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