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南昌一中等三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6-30 10:1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 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 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 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 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 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 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 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 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 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 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 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 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 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 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 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 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 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 罢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 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 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 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 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 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 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 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 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 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 确的。
D.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 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  分)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5 分)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
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 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  分)( )( )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 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 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 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 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15.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拿“思”与“学” 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 2)李商隐《锦瑟》 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对当时之情哀婉不已的句子 是: 。
(3)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从侧 面烘托出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状态,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十分动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公司成立这么久,你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 售业绩陷入低谷,说你马.齿.徒.增.也不为过。
②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岛湖一样
的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③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剧 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一.以.贯.之.。.
④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能削.足.适.履.,一味照搬别国经验。
⑤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 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而不能欣赏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学习其崇 高的精神,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近年来,教育投入在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得到了较为有力的保障,国家对学术研究的 资助不断增加,不少高校呈现出积极扩张的现象。
B.人们欲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并改正过失。如何探索未知 世界方面,《周易》提供了许多智慧,如“触类旁通”“数往知来”等。
C.不明潜水艇出现在瑞典水域内一事仍在发酵,截至到 21日,瑞典的搜索活动已经开始 5 天,动用的舰艇和飞行器达数百量。
D.中巴签署 50 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同意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 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经济合作布局。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年轻人对人生意义产生困惑是正常的,① 可以说是积极的心理反应。没有过这种经
历的人,往往没有思考、分析、辩论和内在化这样的问题。孔子是到了 40 岁左右,② 产 生了对人生意义的不惑之感。③ ,质疑人生意义是一种理性的体现,是人的积极天性 的一种自然流露,④ 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显著的人性。⑤ 连最优秀的大学 生都不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⑥ 说明这种问题本身可能过于抽象和教条,与这一代年 轻人的生活感受差得太远。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2015 年的夏天,很多“压力山大”的都市白领纷纷购买被称为“减压神器”的成人 版涂色书——《秘密花园》。但实际上,① ,同样用彩色笔涂涂画画,有人会觉得身 心愉悦,也有人反而觉得更压抑了,满足于专注静心的创作过程以及色彩带来的心理安 抚,② ,但如果太过于追求作品的成功,涂色后反而会感觉压力更大。因此,心理 学家建议,想通过《秘密花园》减压的朋友,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性,自然而然地享受这 个过程就好。如果生活中真的遇到问题,③ ,而不是通过涂画来逃避现实。


③ 
21.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6 分)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清华大学规定,从  2017    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不会游泳的学生必修
游泳课,通过后才能获得毕业证。 对此,有人认为,早在九十多年前,清华大学就有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不能留洋的
规定,这一次不过是恢复以前的传统而已;而且会游泳是好事,可以锻炼全身肌肉,紧 急时还能拯救生命。
当然也有人认为,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应该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与 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会游泳,这种做法是否有些强 求一律?学不会游泳没有毕业证的处置是否不太合理?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 套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