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玉山县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6-28 22:41
玉山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三次考试语文答案
1、 D  根据原文第四段“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文化权利”可知,D项“科举制推行之后有了改观”这一说法不准确。
2、 B  根据原文第二段“周王自称天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可知,B 项“直接体现为周天子……大宗子”表述错误。
3、 D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无法推出D项“不具备可操作性”这一说法。故“因而”也不正确。
4、 B  B项,“关键就在于杨绛的这种身份定位”表述错误,钱锺书的说法表达的是对杨绛的感谢之情,而杨绛的文学作品与钱锺书对杨绛的称赞没有关系。
5、【答案】①甘于奉献,尽心帮助丈夫。钱锺书准备写小说《围城》时,杨绛甘愿做“灶下婢”;《围城》将要搬上荧屏前,杨绛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片头的旁白。②襟怀坦诚,协调疏通关系。在清华任教期间,杨绛带着钱锺书主动与沈从文和解。③勇敢无畏,整理丈夫遗稿。在她高龄之时,把如天书一般的钱锺书的遗稿整理得井井有条。④低调做人,捐资帮助学生。为实现钱锺书生前遗愿,杨绛把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给母校,并且奖学金不用二人的名字。
6、 A、C    A项“体现了王成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错
    C项“表现作者对癞马壮美的身姿和高速奔跑的赞美之情”,错
7、【答案】(1)环境层面:两处的内容相同,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体现的环境特点不同。第一处,主要表现南宋与金朝战争的惨烈,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为后文王成营救癞马的情节做铺垫;第二处,主要表现宋营官兵都忘记了癞马在这次胜利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癞马悲凉结局的同情。
(2)主题方面:①通过王成舍命救癞马的叙述,体现了做人要有同情心、要帮助别人的主题。②通过宋营官兵忘记癞马功劳的描写,点明做人要信守承诺、不能忘记别人的帮助的主题。
8、 (1)D  解答此题,可在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语段的内容,比对四个选项的断句点,通过排除法确定答案。“日煃卒”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由此可排除B项;根据前文可知,“印诏”原本就是要授予陈日煃的,故“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不合情理,应是“授其世子”,由此可排除C项;与“国人乞”相对应的应是“以宁不听”,而不应是“以宁不听留”,由此可排除A项。
9、 A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10、D “只专攻《春秋》”说法曲解愿意,原文“尤专《春秋》”意为“尤其专于(擅长)《春秋》”。
11、①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关进了县里的监狱,张以宁到县里为伯父申辩。(译出大意给2分,“或”“系狱”“伸理”每译对1处给1分)②来到京城的元朝旧官中,危素和张以宁名声特别大。危素擅长史学,张以宁擅长经学。(译出大意给2分;“尤”,“长于”,“元故官来京者”定语后置句式,每译对1处给1分)
12、A项,“以动衬静”表达错误,词的上阕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13、【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根,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事已如此,想也没用,恨也没用,就让它过去算了。“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14、(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玉簪螺髻。
(5)莫道不销魂。
(6)也无风雨也无晴。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5、C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不合语境。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不合语境。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16、C   A 项成分残缺,应在“各界人士”后加“的意见”。B 项语序了不当,“史上”应放在“首位”前。D项句式杂糅,“围绕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包含了“以……为中心”和“围绕……”两种句式。
17、A
18、【答案】①随着撒谎的次数越来越多②杏仁体活性闪现出现的次数减少。
19、【答案】(1)画面中央是一个行路人跌坐在地上,包裹(行李)和雨伞放在旁边。漫画右上角写着“跌一跤且坐坐”等字。
(2)示例:生活中遇到挫折后,应该从容淡定。
20、译文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亲张一清,元朝时担任福建、江西行省的参知政事。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关进了县里的监狱,张以宁到县里为伯父申辩。县尹认为他很特别,让他写《琴堂诗》,他马上就写成了,他的伯父得以释放,张以宁因为这件事而出名。泰定年中,因为通晓《春秋》而考取进士,由黄岩判官升任六合县县尹,因事获罪被免官,在江、淮一带滞留了十年。顺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的助教,屡次升迁到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管拟写皇帝的诏书。在朝的博学儒士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等人相继去世,张以宁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在当时享有盛名,被人称为小张学士。
明军攻取元都后,张以宁和危素等人都到了京城,因为上奏对答称合皇上旨意,又被授予侍讲学士,尤其受恩宠优待。皇帝曾登临钟山,张以宁和朱升、秦裕伯等人随从登上拥翠亭,皇帝给他们纸和笔要求他们赋诗。
洪武二年秋天,张以宁奉命出使安南国,册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并携带一首皇帝所写的诗歌送给他。刚抵达安南国边境,陈日煃却去世了,安南国国人请求把印章和诏书授给陈日煃的世子,张以宁没有听从,在洱江上停留居住下来,劝告陈日煃的世子向朝廷报丧,并请求继承爵位。得到命令之后,等待后面使者林唐臣来到,之后再入境处理事务。事情完毕后,让陈日煃的世子服丧三年,令他的国人效仿中原地区行跪拜之礼。天子听说之后对他大为赞赏,赐予他诏书,把他比作陆贾、马援,还赐给了他八首御制诗。等到回来时,在路上去世了,下诏让相关官员运回他的灵柩,所到之地举行祭奠仪式。
张以宁为人廉洁清正,不谋求财产,奉命出使来来往往,除了衣被外并无其他物件。本来因为通晓《春秋》而考取进士,因此所学尤其专于《春秋》,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胡传辩疑》最为明辨广博,只有《春王正月考》未能完成,在安南国居住半年多,才完成这一创作。来到京城的元朝旧官中,危素和张以宁名声特别大。危素擅长史学,张以宁擅长经学。危素撰写的宋、元史稿都失传了,而张以宁的《春秋》学则得以行世。张以宁的门生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够传承张以宁的学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