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霍韬,字渭先,南海人。举正德九年会试第一。谒归成婚,读书西樵山,经史淹洽。世宗践阼,除职方主事。杨廷和方柄政,韬上言:“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宰相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十二年,韬起历吏部左、右侍郎。时部事多主于尚书,两侍郎率不预。韬争于尚书汪钅宏,侍郎始获参部事。韬素刚愎,屡与钅宏争,钅宏等亦严惮之。既而钅宏罢,帝久不置尚书,以韬掌部事。十八年简补宫僚,命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疏辞加秩,且诋大臣受禄不让,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阴固宠权,怨气召灾,实有所自。时中外讹言帝复南幸,韬言六飞① 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帝既下诏安群情,乃诘韬曰:“朕昨南巡,卿不在行,受贿事得自何人? 据实以奏。”韬对,请问诸郭勋。帝责其支词,务令指实。韬窘,乃言:“扈从诸臣无不受馈遗、折取夫隶直者,第问之夏言,令自述。至各官取贿实迹,勋具悉始末,当不欺。”章下所司。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先后多所建白,亦颇涉国家大计。在南都,禁丧家宴饮,绝妇女入寺观,罪娼户市良人女,毁淫祠,建社学,散僧尼,表忠节。既去,士民思之。举进士出毛澄门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复称为座主。及总裁己丑会试,亦遂不以唐顺之等为门生。 (选自《明史•霍韬传》,有删节) 【注】①亦作“六马非”,古代皇帝的车驾六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B.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C.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D.韬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幸,中国封建时代皇帝亲自到某地叫“幸某地”,有时与“巡”合在一起叫“巡幸”。 C.寺观,即佛寺和道观,僧人所住之处叫寺,道士所居之所叫观;也用以泛指庙宇。 D.座主,唐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明清时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韬曾在西樵山刻苦读书,对经学史学方面的学问可谓融会贯通。他博学多才,但度量小,走到哪里都爱与人争斗。 B.霍韬上书建言,削弱宦官。他认为宦官干政,内阁大臣大权旁落,建议皇帝召集大臣对奏章当面决定,公开办理,各机构官员也须参与其中。 C.霍韬看重权力,努力争取。在他担任吏部左、右侍郎的时候,吏部之事大多由尚书做主,于是霍韬就向担任吏部尚书的汪钅宏争取,取得成效。 D.霍韬揭露贪腐,窘而不慌。他借风言世宗南巡之机,揭发皇帝上次南巡跟随大臣受贿的情况,针对世宗的诘责,他表示夏言和郭勋均知内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阴固宠权,怨气召灾,实有所自。(5分) (2)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先后多所建白,亦颇涉国家大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14~15题。 寄衣曲三首 罗与之 其一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其二 愁肠结欲断,边衣犹未成。寒窗剪刀落,疑是剑环声。 其三 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14.下列对这组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其一的前两句用平铺直叙的语言交代寄衣者的身份和寄衣的缘由:丈夫赴边御敌,已经好几个年头了,现在秋风又起,又要为他准备寒衣了。 B.“砧”与“月”在诗中是特定的意象,自然使人联想起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情景,尽管它们在诗中寄托的感情有所不同。 C.其二的后两句写主人公在窗下为丈夫赶制寒衣,不慎剪刀落地,发出的响声让她一下子联想到丈夫剑环的铿锵声,情味含蓄蕴藉。 D.三首诗在技巧的运用上也很特别:其一中的“鸿雁”代指丈夫的书信,其二中的“剑环”是谐音双关“见还”,其三中的“敢恨”是反语,应是“不恨”的意思。 E.这三首小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借一个独守空房的妇人之口,抓住缝制和寄送寒衣这一特定情景,表现了她复杂而深沉的心理。 15.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有所侧重,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设喻,表明自己因德操美好遭到小人的诽谤的两句是“ , ”。 (2)《木兰诗》中写道:木兰辞别了家乡,来到了黑山一带,已经听不到爹娘呼喊女儿的声音,“ ”,战斗即将打响。 (3)《岳阳楼记》中,作者在描写了淫雨、阴风、浊浪等悲凉凄楚的景象后,登上岳阳楼,产生了“ , ”,满目凄凉之情,因而感慨到极点,心中无限悲伤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