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四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A(张冠李戴。原文是“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 2.B(肯否失当。原文是“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3.D(曲解文意。原文是“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 4.D(A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误。B项“意在表明当时物质水平的落后”有误,主要是与时子春的心情形成对比。C项“谁在二堂喧哗”这一句并非每处都是双关。) 5.①热爱艺术。时子春与季尊秋常常交流、切磋戏剧内容。 ②为人刚正。在季尊秋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批斗时,只有他敢于维护朋友。 ③重情重义。为完成季尊秋最后的心愿,他冒着风险去探看好友。 (答出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5分。) 6.①在人物形象上,文章结尾以戏应答,再次将两人对戏剧的热爱和友情的真挚表现了出来。 ②艺术结构上,将文章推向高潮,这一情节既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知心好友的诀别,也是痴迷艺术的季尊秋生命的绝唱。 ③思想内容上,在弥留之际,季尊秋这一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是对扣在他身上的罪名最有力的回击,它引发了我们对时代的反思,深化主旨。 ④情感表现上,文章结尾很容易将读者带入情境,增强文章感染力。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7.A(“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无中生有。) 8.B、E(A项“就是因为”表述绝对。C项“早已布点结束”错。D项并非“主要”,另外,对目的的表述不全面。) 9.①遵从兴趣,苦练茶艺。坚持学习“凤凰三点头”。②利用机遇,明确规划。布点于丝绸之路,走规模化和产业化之路。③进行创新,利用外力。将茶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相结合。④实地考察,深入钻研。考察茶山,走访传承人,钻研史籍。(3点即可满分。) 10.C(预设了两处错误,若要改正第一处错误,则要在“丞”与“使”两字间断开,“殿中丞”是官职名,故“使”字不可属上,而下文“川陕均税”需要动词引领,故“使”字必然属下;若要改正第二处错误,则要在“泛江”与“一夕”两词间断开,“乘舸”是“泛江”的手段,故“泛江”必须属上,而“一夕数百里”是对“泛江”的补充,“一夕”与“数百里”间省略了谓语 “泛”,故“泛江”不可属下。) 11.D(车驾在文中指的是帝王,而不是马驾的车。) 12.B(“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错,在文中所对应的句子是“其人或呼为父”,意思是这些人中有的人称他为父亲。) 13.(1)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自劾:弹劾自己,宾语前置。蠲:减免。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2)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团并:集中合并。营壁:营垒。本贯:原籍。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14.A、B (A项“对唐朝统治者直接无情的鞭挞”错,既不“直接”也不“无情”,而是含蓄婉转地抒发; B项从“枫树”“女萝”来看,意境并非“衰败”。) 15.①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前两联以景写情,首联清深如泪的湘波、颔联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都蕴含着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②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尾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③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④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首联中“恨”“泪”两字,悲痛地哀悼屈原,含蓄地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加以谴责,诗人也是借此批判唐朝的统治者。 (每点2分,概括1分,简单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答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6.(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17.D(A项星罗棋布:像天空中的星星似的罗列着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语法错误。B项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指人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不合语境。C项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合语境。D项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18.D(A 项偷换主语,应在“才引起他们的注意”前面加上主语“这个问题”。B项缺少介词,在“用笑话”前加“以”,与后面构成“以……为艺术特点”的搭配。C项搭配不当,“焕发”与“气息”不搭配,改为“散发”。) 19.A(①不是因果关系,排除B,也不是条件关系,排除C,④⑤不是假设关系,⑥不是递进关系,排除D,故选A。) 20.①虽然对任何人都可用这四字评价 ②应该是四者兼备的 ③揭示了四者错综复杂的关系 (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两句给3分,答对三句给5分) 21.已经交齐学费的新生可直接报到;当天可交费的新生需到财务处交费后方可报到;符合绿色通道资格的新生需先去学生处办理,若学费部分减免仍需到财务处交费后方可报到,若学费全部减免即可报到。 22.略。 参考译文: 郑文宝字仲贤,是右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的儿子。郑彦华本来侍奉李煜,郑文宝靠恩荫被授为奉礼郎,又升为校书郎。进入宋朝,李煜被授为环卫奉朝请,郑文宝想见他一面,担心禁卫使自己为难,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用渔夫的身份求见,陈述圣主宽恕的意思,劝李煜谨守节操侍奉皇上,不要再为其他的事情疑虑。李煜认为郑文宝忠诚。太平兴国八年郑文宝考中进士功名,被授为修武主簿。父亲去世,郑文宝服丧后被起用做了知州事。皇上召郑文宝入朝并任命他为殿中丞,郑文宝出使川陕确定两地赋税,暂住渝、涪地带,听说夔州的广武卒阴谋作乱,就乘船在长江上航行,一晚上行进几百里,用计策平定了叛乱。郑文宝前后从环庆押送粮食穿越旱海进入灵武十二次,通晓外族的情况,熟悉他们的语言,经过部落,每次住宿在酋长的帐中,这些人有的人称他为父亲。升为工部员外郎。当时龙猛卒戍守环庆,七年没有得到替换,想回家而谋乱。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朝廷商议在古威州筑城,郑文宝说:“威州峭石盘结,不能挖通水池。城中缺乏地下水,一旦边境有紧急情况,难道可以抵御吗?我请求制定营田积粮、充实边境的策略,用金帛利诱党项的酋长和豪强子弟,让他们被朝廷使用。治理安西,平定河湟地区,这是开头。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主张。真宗即位。郑文宝调任河东转运使。他曾经进言管区内广锐兵一万多人,难以获得钱粮,请求移到南边各州安置,又想使强壮户买马,准备征兵役。宰相李沆等人认为广锐州兵都用于本州守城,设置营垒必考虑百姓安土重迁,迁移他们就会招来动乱不安。另外,强壮之户散居村落,没有什么拘束管辖,勒令他们买马,也恐怕不合适。皇上又叫郑文宝逐条回答提问,郑文宝顽固坚持前面的主张,并且说土人长期居留一地,担心可能生事。皇上说:“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然而郑文宝坚持陈述其中的好处,于是命令钱若水详细揣度利害上报。钱若水的回答与李沆等人相同,于是停止。大中祥符初年,改任兵部员外郎。皇帝祭祀汾阴回来,郑文宝到郑州求见。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