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西太原五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5-28 09:21
2017年5月校模答案
1.C(对象错误,张冠李戴。)
2.B
3.D(推断错误)
4.A D
5.答题示例:本段文字具有诗意之美,“对视”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准确交代了长城与大运河的近距离,显示了二者的亲近关系(分);又连用六个“对视”,使句式整齐,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句的表达力量(2分);在每一个“对视”里,还运用对比,彰显长城和大运河各自的特点,前者具有阳刚之美,后者具有阴柔之美(4分)。(意思对即可)
6.①大运河起源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兴修于1400多年前的隋唐),可见其古老;(1分)
②尽管历史久远,不堪重负,大运河却依然欢快地流淌,显示出鲜活的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1分)
③外在形态方面,具有奔腾浩荡的气势之美;现实功用方面,具有实用价值,“伟大”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精神层面,像母亲一样,滋养着华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3分)
④表达了作者对大运河的崇敬和赞美之情。(1分)
7.C(A项,材料一、三还提到了个人原因;B项,根据材料,是“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使公务员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指代错误,应是“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另外不是在热门行业中如鱼得水,而是在“相关行业”中;D项强加因果。)
8.AD(B项“略逊一筹”不妥;C项“夹叙夹议”“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看待”均不妥;E项“都关注到”以偏概全。)
9.①材料二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的好处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②材料三对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一种方式。(2分,每点1分)看法: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②虽然这一现象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会影响公务员队伍建设等,但也应看到这一人才流动现象是政府、市场、社会、个人能力及选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希望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这一现象向好发展。(3分,每点1分)
10.C (3分)
11.C (只有重犯如叛逆.剧盗.杀人等才会戴此重刑刑具,一般的轻犯好比如今违反治安法的只会选择其一,所以三木借指重刑。)(3分)
12.D (“因此犯罪”错,他并没有犯罪,是被人构陷。)(3分)
13.(10分)(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上欺骗对下附和,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聪慧,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得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审理刘概的案子,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这才住在省会城市。弘治四年(1491)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14.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D.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
15.①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1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16.(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覆压三百余里
17.B     18.B       19.D
20.①通过恰切的语言来(合适地)表达
②思想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
③(无论如何都)不能完整地反映思想
21.示例:①各级教育经费投入均逐年增加②中级教育经费投入增幅最大
③初等教育投入过少(教育投入结构失衡)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