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5-16 10:01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碑,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动:动辄、常常。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浮征:超额赋税。   
    C.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               歉岁:收成不好的年头。   
    D.饥民攘食人一牛                     攘:侵夺。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 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5分)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2)《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                ”,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               ”的悲壮场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