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尝监西京税院事,留守晏殊、夏竦皆谓曰:"子有清识雅度,文约而理尽,卿相才也。"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佑末,为监察物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皇城逻卒吴清诬奏富民杀人,鞠治无状,有司须清辨,内侍主者不遣。尧俞言:"陛下惜清,恐不复闻外事矣。臣以为不若使付外,暴其是非而行赏罚焉,则事之上闻者皆实,乃所以广视听也。纵而不问,则谗者肆行,民无所措手足,尚欲求治,得乎?"内侍李允恭、朱晦屈法任其子,赵继宠越次管当天章阁,蔡世宁掌内藏,而以珠私示内人。尧俞以为嬖宠恩幸过失,当防之于渐,悉劾之。 前宰相蔡确坐诗诽谤,贬新州,宰执、侍从以下,罢者七八人,御史府为之一空。尧俞曰:"确之党,其尤者固宜逐,其余可以一切置之。"且言:"以陛下盛德,而乃于此不能平?愿听之如蚊虻之过耳,无使有纤微之忤,以奸太和之气。事至,以无心应之,圣人所以养至诚而御遐福也。" 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论事君前,略无回隐,退与人言,不复有矜异色。初,自谏官补郡,众疑法令有未安者,必有所不从,尧俞一切遵之,曰:"君子素其位而行,谏官有言责也,为郡知守法而已。"徐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久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辩。司马光尝谓河南邵雍曰:"清、直、勇之德,人所难兼,吾于钦之见焉。"雍曰:"钦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能温,是为难尔。"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久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辩 B.徐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久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辩 C.徐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久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辩 D.徐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久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也指表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有意义关系的另一个名字,表示其德行。 B.未冠:尚未加冠。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未满二十岁则称为“未冠”。 C.仁宗:中国古代王朝君主的尊号,此处指宋仁宗赵祯。 D.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尧俞年少时很好学,许多人都十分赞赏他,认为他有卿相之才。 B.傅尧俞清正廉明,皇城士兵吴清污告他人杀人,他审讯后发觉不实,就要求有关官员请吴清过去解释。 C.傅尧俞正直敢言,对内侍李允恭,朱晦,赵继宠等的违法行为都进行弹劾。 D.傅尧俞为人忠厚,心无城府,在皇帝面前讨论政事时,没有一丝一毫的回避隐瞒。 13.把原文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2)纵而不问,则谗者肆行,民无所措手足,尚欲求治,得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②,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作者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②卧龙:指葬于此的诸葛亮。跃马,指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的公孙述。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岁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 B.颔联的鼓角声,表明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的不太平。 C.“夷歌数处起渔樵”说的是在“夷歌”四起的地方人们只能过着打鱼砍柴的生活,表现了夔州百姓的贫瘠生活,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D.本诗主要表现手法为虚实对比,用远处的明朗雪光、灿烂星河、悠长渔歌等美景,跟眼前边地人民饱受战乱的苦难日子作鲜明对比。 15.诗人围绕题目“阁夜”从哪两方面展开描述?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离骚》一诗中,诗人以采花裁衣为喻来形容自己刻意追求完美外形的句子是“ , ”。 (2)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即使求学之路再漫长,也都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可以搭乘,与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述的“ ”的求学之路比起来,真是幸福多了。 (3) 李商隐《锦瑟》一诗,“ , ”一联运用两个典故既把读者带入虚渺而美好的梦境,又让读者陷入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