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1.B(“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范围扩大。原文为“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2.C(强加因果,“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与“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不存在因果关系。) 3.A(“逆向对话”应指中土高僧大德赴西方取经,非指翻译方式。) 4.C(具:准备) 5.B(官方给予的谥号分为表扬、批评、同情三类。) 6.A(“在几次战斗中”有误,原文为“一战败之”。) 7.(1)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5分。整体句意2分;“中国”古今异义、“于”表被动、“岂”译为反问语气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刘珙)治理过几处地方,(这些地方的)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爱戴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5分。整体句意2分;“临”、“相与”、“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8.(5分)C、E(C2分,E3分。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无悲凉清冷的氛围;E项,“直接抒发”有误,此词寓情于景,蕴含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9.(6分)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10.(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11.(1)B E(B3分,“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E2分,“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二项得5分) 12.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每点2分)(要点:答案包括三个方面——热情助人、勇于承当、冷静理智) 13. (原因):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 (作用):①以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②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每点2分) 注:序号形式可以灵活,但一定要分点作答。 14.观点一: 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 观点二: 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 分。) 15.A(A项“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有值得欣赏、值得赞美的意思,现常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使用正确。B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句中对“赞”理解有误,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C项“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但此词程度较重,“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景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应有尽有”。D项“轻车简从”意为行装简单、跟随的人少,用于有地位的人,此处属望文生义。) 16.B(A项“减少”“门槛”搭配不当,应为“减少关税”、“降低门槛”。C项“根据有关机构发布的网络调查显示”句式杂糅。D项有歧义,主题偏离主流的是《三体》还是《星际穿越》,表意不明确。) 17.C(本段话题为“书信”,确定中心句⑤;③开头代词“它”,显然指书信,接⑤;②为语意转折,句末落在“回味”二字上,⑥起句为“怀念”,所以接⑥;④结构与⑥相同,紧接⑥;①在最后抒情。) 18.(结论)①无论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门课程。②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对该课程的喜欢比例比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更高。(4分) (建议)学校要加强宣传与指导,让更多学生了解并喜欢校本选修课。(2分) 19.材料限制 伦理争议 法律纠纷(“伦理争议”1分,“材料限制”和“法律纠纷”各2分) 20.审题立意要点: 可写话题:1.青年人“叹老”的现象。2.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人对“老”的焦虑。3.什么才是真正的“老”。4.怎样看待生命终将衰老这一事实。 立意方向: 针对“叹老”/“怕老”现象 肯定——反映了青年人/人们对青春、生命的珍惜,叹老、怕老是因为想留住青春和活力,对此应予理解。 否定——“叹老”“怕老”是“暮气”的体现,“心老”才是真正的老,有追求、爱生活的人,不必对“中年危机”过分担心。 一分为二地辨证分析:既有值得肯定之处,也有应该否定之处。 什么是真正的“老”/怎样看待生命终将衰老这一事实。 扣住话题谈出自己的观点,中心明确,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理。 (如有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言之成理,亦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珙字共父。他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金人侵犯边界,宋军战败,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语气激昂壮烈,听到的人都流泪。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并议论说不能这样。皇上发怒,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说:“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刘珙说:“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策划。” 和最初一样坚持上奏,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刘珙上奏说:“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悔过自新,宣称军队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刘珙于是发兵,告诫部下说:“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于是仅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归,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税十六万六千斛。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病重时,起草遗奏说:“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他治理过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