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2016年第23期《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头天乡村记忆的记录片,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杜志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地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5.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6.“美丽乡村”的杜志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