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 18题。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 孟子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这一点不比孔子,孔子坚如磐石。最早批评孟子的是荀子,到东汉更有王充,用极为刺眼的《刺孟》来刺他。不过,总体而言,荀子批孟乃学术之争,颇有创见;王充《刺孟》虽然不免强辞夺理,乱刺一通,但他的着眼点仍在寻孟子的逻辑错误与言行矛盾,并还真的找出了一些孟夫子在夸夸其谈时犯下的错误,对我们颇有启发。而后来的一些卫道士对孟子的批评就不同了,他们批评孟子,不是学术之争;相反,他们对孟子的那一套政治构想是无条件赞同的,他们批评的是孟子的人格。 比如程颐,他赞孟子“仁义”,赞孟子“养气”,赞孟子“性善”,赞孟子“以道自任”,一路赞下来,却在另外一处停了下来,瞧来瞧去不顺眼,嗅来嗅去不是味:“孟子有些英气”——他说对了;“才有英气,便有圭角”——他又说对了。 孟子有英气,英气勃发,那是丈夫初长成时的阳刚之气、浩然之气。孟子有圭角,凛然难犯,那是男儿的铮铮傲骨,无一丝邪媚之态。这正是孟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孟子早就说过了,点破了:“以顺为正”!“以顺为正”了,还能有英气吗?所以他不愿意顺,所以他不做臣,他要做“王者师”,王者若不认他这个师,他就做独立的大丈夫。不吝去留,了无牵挂,就是不做委身事人的臣妾。 宣王的资质秉赋也很不错,所以他成为孟子最好的对话者。哲学往往就是在智者之间的对话中自然生成。不过像孟子那样盛气凌人,党同伐异,一般人是不愿意和他辩论的。在稷下学宫就好像没人和他辩。他的“好辩”名声太大,而且一辩就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辩论风度极差,一点也不费厄泼赖①。甚至辨不过就骂,比如他骂杨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下) 这种骂法,人们当然对他敬而远之。孟子此时会有独立荒野、拔剑四顾无敌手的寂寞吧。这时齐宣王常派人来请他去聊聊,实在是雪中送炭的。但他偏偏还摆架子,说什么圣君有不招之臣,必须先师之然后臣之,让齐王来见他。他先糊弄出一个理论根据,说人受尊重有三点:年纪大,学问大,地位高。宣王只占了一条地位高,而我孟子占了两条,二比一,当然应该是他来见我。孟子的朋友景丑就责怪孟子说:“我是常常看见齐王敬重您,而从未见过你何时敬重过齐王。”孟子食人之禄却没有一点谀媚之态,反而端起碗吃人酒肉,放下碗骂人爹娘,颐指气使,大大咧咧,如同别人欠了他什么!宣王位尊权重却没有一点蛮横之状,反而恭敬有加,小心翼翼地听从教训,如同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是理想的文人与侯王的关系,也是理想的“道”与“势”的关系。 孟子好骂。他骂杨墨,但他更骂诸侯。他常常骂得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对梁惠王梁襄王父子,他好像尤其恼火,一则当面骂梁惠王“率兽食人”(带着野兽来吃人)!这简直是说出了专制君主的共同兽性。“不仁哉!梁惠王也!”再则背后骂梁襄王“不似人君”。他把当时所有的诸侯,一律骂为“五霸之罪人”,全都“嗜杀人”。我以为,在先秦,有五种主要的人格理想,其中一种就是孟子式人格,孟子式人格是什么?就是大丈夫! (节选自鲍鹏山《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 注:①费厄泼赖:英文“fair play”音译,光明正大,正义,公平合理之意。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对孔子较为统一的肯定相比,孟子则更具争议。 B.人们对孟子的批评较为复杂,有批评其观点的,有批评其人格的。 C.在诸多的批评中,荀子最为客观,王充最为激进。 D.卫道士们对孟子的批评主要针对孟子的人格,超出了学术范畴。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连用几个“赞”字,来突出程颐对孟子的高度赞同。 B.文章用词十分生动,一字而寓褒贬。如写程颐对孟子“瞧来瞧去不顺眼,嗅来嗅去不是味”,一个“嗅”字暗含了作者的态度。 C.孟子与梁惠王的关系就是理想的文人与侯王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孟子的主张得以实现。 D.“仁政”是孟子主张的核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梁惠王的“移粟……移民”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 E.孟子颇为“好辩”,有时竟至于“骂”,但因其纯粹出于对仁政主张的维护,对专制暴政的评击,故作者对此并无非议,甚至极为肯定。 1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孟子大丈夫人格的内涵。(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