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省淮南、淮北二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4-17 12:50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句意为:“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平直,那么一定要用准绳量一量;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方还是圆,那就要用规矩来测一测”,符合文中关于法家的表述。其余三个选项均符合文中关于儒家的表述)
2.A(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是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观点)
3.C(解析:C项因果逻辑颠倒。原文表述为:“儒法两家的思想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基础,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看都是对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4.C(A项“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推测性的;B项“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并不是指中国科研的进展速度;D项“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错误,原文是“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5.CD(C项“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错误,二者没有必然关系;D项“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错误,现代中国科学只是进步迅速,并没有世界领先。)
6.(1)从国家层面来讲,有赶超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有强大的决策力和执行力;(2)从社会层面来讲,有优秀的教育体系,让所有人都有成才的机会;(3)从人才层面来讲,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目标专注,勇于创新;(4)从文化层面来讲,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独特的创新思维。(每点1分,意思对则可)
7.D(A项“暗示他本是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人”误,应该是暗示他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B项“写出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对于‘我’的深刻改变”误,应该是和前文相照应,是“我”对扬州人隐隐的期待;C项“主要作用是衬托”误,更多的应是情节推进的考虑)
8.(1)“南京人”是一位时刻算计着自己的利益,毫无生活情趣的市侩形象。(2)从一开始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到后来精打细算地经营饭店,可以看出他对利益的热衷;从他的穿着和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毫无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是庸俗的小市民。(形象2分,分析3分,意思对则可)
9.答案示例:认同。(1)“我”对扬州人的恨与厌恶,实际上是对脆弱人性与死寂社会的恨与厌恶。(2)扬州人的落魄既是生活的潦倒失意,更是人性的沦落,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扬州人自暴自弃,身上原本美好的人性——梦想,情趣,涵养等荡然无存;(3)扬州人的落魄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落魄,虽然抗战胜利了,但整个社会依然没有起色,时代精神仍旧是沉沦与麻木;(每点2分,意思对则可)
不认同。(1)扬州人生活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落魄是灰暗时代的产物,他负载着小人物不能承受之重;(2)扬州人受到南京人的排挤,在南京人强烈的物质追求背景下,扬州人的精神抗争只能是虚弱的;(3)扬州人有过追求,也有过挣扎,即使是最后落魄了,也还存留一份友善,我们应该给予他同情或怜悯。(每点2分,意思对则可)
10.B
11.C(“降职”错)
12.A(“把他比作大小冯君”错,应是把他们兄弟俩比作西汉的冯野王、冯立兄弟俩)
13.(1)出动军队前往,也不能赶上。我估计抄掠这件事已经结束,请不必再说。(“劳”“及”“了”“幸”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子通顺1分)
(2)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的十九座城池。他统领的都督,擅自进入村庄,立即斩首示众。(“旬”“部”“辄”“徇”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子通顺1分)
14.A、D(A项“凄清的氛围”错。D项“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错,此处无中生有。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15.①与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第四句直接写到“离忧怅有余”,五、六句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诗歌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善假于物也
17.A、D(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说话的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此句误用来形容遵守诺言,不合语境;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将尽的样子。此处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18.B(A项“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句式杂糅。C项“差距悬殊”语义重复。D项偷换主语,“堪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一句的主语是《庄子》,而不是前句中“《庄子》的出现”)
19.C
20.①“1”失则万无 ②教给他们中医药的相关知识 ③便自然汇聚成“健康中国”(答对一空1分,两空3分,三空5分。意思接近即可)
21.构图要素:两个人形图案(如同人的双手一样的图形)构成心形的轮廓,心电图波形(脑电图波形),上方的十字图形。(每点1分,共3分)
寓意:十字图形代表医院;两个人(两只手)护起心脏,表达了医院(医生)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每点1分,共2分)
22.参考立意:
(1)反对禁放。传统文化的内涵正体现在它具体的形式当中,一旦形式发生了变化,内涵必然随之改变。
(2)赞同禁放。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不适宜的形式理应被淘汰;
(3)辩证与发展的观点。
①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的关系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此变彼不变或一变俱变的两极关系,应该区别对待。
②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身也有与时俱进的可能性,新文化应运而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传统文化初生时也是新文化,新的形式也有可能滋养新的文化。
【参考译文】
于翼字文若,是太师、燕公于谨的儿子。风度潇洒,有识见器量。孝闵帝登基,出任渭州刺史。于翼的哥哥于寔原先在该州任职,施政颇为仁惠。于翼又以诚相待,展示信用,施政注重宽和简便,夷夏各族百姓都感激喜悦,把他们比作西汉的冯野王、冯立兄弟俩。当时吐谷浑入侵黄河以西,凉、鄯、河三州都被围攻,派使者前来告急。秦州都督派于翼赶去援救,于翼不服从命令。下属的官员都为此议论纷纷。于翼说:“进攻取城的战术,不是夷人擅长的。这次敌人来侵,不过是抢掠边境牧民罢了。怎能屯兵城下,长期围攻?抢掠而没有收获,势必自行退去。出动军队前往,也不能赶上。我估计抄掠这件事已经结束,请不必再说。”过了几天传来消息,果然和于翼预料的那样。贺兰祥讨伐吐谷浑,于翼率领州兵担任先锋,深入敌境。凭借战功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随即召入朝廷,授右宫伯。世宗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立高祖为帝。天和三年(568),皇后阿史那氏从突厥来到,高祖行迎亲的礼仪,命令于翼总管礼仪制度。狄人虽然蹲坐没有礼节,可是都害怕于翼的礼法,没有人敢于违犯。于翼后来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时过于哀伤,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不久皇上下诏,起用他就职。高祖又认为于翼善于鉴别人才,皇太子和诸王等人的老师及以下官员,一并委托于翼挑选设置。他提拔任用的人,都是百姓赞誉的,当时舆论都认为他能够选拔称职的人才。建德二年(573),出任安随等六州五防诸军事、安州总管。当时大旱,涢水断流。过去的风俗,每逢大旱,要到白兆山祷告求雨。高祖之前禁止各种祭祀,山庙已经被拆除。于翼派主簿前去祈祷,当天就大雨滂沱,这年获得丰收。百姓感激他,聚会歌舞,称颂于翼的功德。建德四年(575),高祖准备东征,朝廷大臣中没有人知道这件事。高祖派遣纳言卢韫等人先后乘坐驿马,三次(或多次)到于翼那里请教计谋。于翼赞同并协助高祖。等到大军出发的时候,诏命于翼率领荆、楚士兵二万人,从宛、叶二城出发,向襄城推进,大将军张光洛、郑恪等人都隶属于他。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的十九座城池。他统领的都督,擅自进入村庄,立即斩首示众。百姓因此欢欣喜悦,投奔的人如同归家一般。适逢高祖患病,下令撤军,于翼也回到了他原来的方镇。开皇初年(581),授太尉。三年(583)五月去世。追赠原任官职,加蒲晋怀绛邵汾州诸军事、蒲州刺史封号。谥号为“穆”。于翼为人恭顺节俭,与人无争,常以骄傲自满为戒,因此以功成名就终其一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