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福建省质检卷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阅读题 一、(35分) (一)(9分) 1、(3分)B 2、(3分)D 3、(3分)C (二)(12分) 4、(3分)C 5、(5分)”总体感受”是作者对爬墙虎生长之美的欣赏和赞美,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一名高明的艺术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其形、色、势富有变化之美,这幅“水墨画”意趣盎然,让人欣喜,令人佩服。 6、(6分)张阿姨着眼于爬墙虎的实用价值,“驻足者”着眼于爬墙虎的审美价值。作者注重爬山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欣赏爬墙虎画一般的外形和虎一般的精神,认识到爬墙虎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 事物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 (三)(12分) 7、(3分)B 8、(5分)A D 9、(4分)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提升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注册,保护知识产权。 二、(35分) (一)(19分) 10、(3分)A 11、(3分)B 12、(3分)C 13、(10分) (1)(5分)最后,陈有年认为自己虽然退职,遗漏的贤才却不可不录用,于是竭力请求皇帝,启用废置的人。 (2)(5分)他从江西回来,原住房被火烧了,就租了一处房子,安置妻子儿女,自己栖息在僧人房舍。 参考译文: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吏部,历任验封郎中。万历元年(1573),成国公朱希忠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大学士张居正支持他。陈有年坚决不赞同,上奏说:“根据令典:功臣死了,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议论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父亲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竟然被封赠,不合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左侍郎刘光济负责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删改奏稿。陈有年极力争辩,最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1584)他出任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说情。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调任太常寺少卿,担任右佥都御史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给用品的尚方官需要的陶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了。陈有年引用诏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南畿、浙江遭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而且江西当年收成也不好,众人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其中请求稍稍松弛先前的禁令,使江西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有年违背诏令。皇帝恼怒,剥夺了他的官职令他回乡。后来受举荐督办江防,渐渐升任吏部右侍郎。改任兵部职,后改任吏部。尚书孙钅龙、左侍郎罗万化都是他的同乡,陈有年极力回避,朝廷商讨没有同意。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同主持对京官的考核,所做的罢黜之事都很得当。不久就取代了温纯的职位。第二年,陈有年从此不断上奏称病请求罢职。皇帝依然安慰挽留,赏赐食物、羊和酒。陈有年请求更为积极。最后,他认为自身虽然告退,遗漏的贤士不能不录用,极力请求皇帝起用废黜的人。皇帝答复知道了。陈有年就闭门不出。几个月,上奏十四次。才被准许告退,乘驿车回乡。回乡的行旅只有一箱书、一竹箱衣服而已。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四月诏令他出任南京右都御史,但是陈有年已经先去世了。封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恭介。他从江西回来,原住房被火烧了,就租了一处房子,安置妻子儿女,自己栖息在僧人房舍。 (二)(11分) 14、(5分)B、C 15、(6分)颈联写诗人站在楼上,极目远眺,向东仿佛能看到最东方的扶桑遥指此处断石,向西仿佛能看到最西方的弱水流入脚下长江,亦真亦幻,宏阔神奇,诗人借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极力渲染出此楼之“最高”。 (三)(5分) 16、(5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第Ⅱ卷:阅读题 三、(20分) 17、(5分)B、D 18、(3分)C 19、(3分)B 20、(4分)①保护一旦过度就成了袒护;②在独立中磨砺 21、(5分)①缺标题,补上”请假条”三字;②“家父家母”改为“父母”;③“从3月20日-3月24日”,删掉“从”或将连接号改为“到”。④“请务必”改为“请”或“恳请”;⑤落款处的时间和署名,上下行颠倒,把署名改在上行,把时间改在下行。 四、(60分) 材料解读: 1、只能选写某一身份,对“共同记忆”的定义作阐释,谈启发与感受,而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考生最熟悉、最有话可谈的。本次作文题不要求考生从三个不同的身份,作面面俱到的阐述, 也不要求学生对三个人物(父亲、老师、市长)所下的定义作异同分析。 2、必须对“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谈清、谈深“为什是亲情的纽带?”因为记忆有许多痛苦、幸福的往事,家庭遇到不幸与挫折、遇到难以忘怀的幸福与快乐都会珍藏于亲人的心中,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如薪火代代相传。美好或痛苦的“记忆“,可以不忘初心,可以展望未来。 同样,对老师解读的“共同记忆“是精神家园,也必须谈清,写好“为什么”,老师与学生所镌刻在记忆中的美好与痛苦的回忆,所展现出来的师生情谊是不胜枚举的,老师教书育人的成果,师生之间难忘的误会与后来的消除,教师职业的平凡而伟大,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和光荣感……从学生这个身份来体味,来感悟,写起“精神家园”就会更有说服力。 同样,从市民的身份来谈“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也是要谈清“为什么“。考生可以追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表现城市的繁荣昌盛是几代市民努力的结果,市民生活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必须把它作为自己的家,扎根在这个作为灵魂归宿的家,建设好这个家。可以谈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文化底蕴,保护传统文化,创建城市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3、在写好“为什么”的基础上,考生还可以拓展一笔,去阐述,如何巩固作为家的精神纽带,如何建设精神家园,如何为城市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而充实。 4、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从材料看,命题者的意图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是否抓住精神、文化层面来写,是否写出有启发感悟的文章。考生切不可为“共同记忆”这个概念所困扰,应写三个人物对“共同记忆”定义的体会和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