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西太原五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4-10 16:00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可以干禄乎哉         干禄:求取功名利禄
B.使焞韬藏国器           国器:国家的宝器
C.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侧席: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
D.称疾在告               在告:告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出官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C.尹焞受人敬仰。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曾为他上奏,希望朝廷能加以识擢;侍读范冲曾为他奏请路费,并遣人护送。
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5分)
(2)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辛弃疾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慨叹的词句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的句子是:“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