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C(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 C项属强加因果。文章第2段中“大量村落被毁”和“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都是新农村“城市化运动”的表现。 A项是对文章第一段第1句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B项在文章第2段,原乡规划理论是基于……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言下之意,原乡规划理论乃反思之产物。D项在文章第3段。 2.B (3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 B项错在“保护村庄现有建筑”。原文第5段是“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且第4段中“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因此,保护现有建筑的说法错误。 A、C、D项是对第4、5、6段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概括。 3.A(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A项错在“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原乡规划的理论依据是老庄哲学。 B项是对原文第2、5、6段的综合分析。C项是对第7段信息的概括。D项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可从原文第2段与第3段中找到依据。 4. C D(5分,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 【解析】C选项错在“这是独一无二的”。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D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 5. A(3分) 【解析】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 6.(4分) 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 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 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 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答对一点得一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7. D(3分) 【解析】小说中的“我”起到叙述者的作用,他仅是故事的呈现者,五叔与五婶儿的爱情生活并不是由“我”推进。 8.(5分) 要点: ①对爱痴情。五叔十分重视五婶儿嘱咐的小事。只要五婶儿开心,五叔也就觉得开心。 ②温和耐心。不辞辛劳地去买炸糯米球,从不生气;五婶儿病情加重,五叔用心教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③富有童心。五叔在商场陪五婶儿坐儿童摇摇车,五婶儿玩得很开心。 (答对一点,2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材料1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9.(6分) 要点: 看法一:可以去掉。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停留于五叔记糯米团数的画面,结尾戛然而止,使得主题含蓄隽永,蕴含于画面之中,更引得读者回味无穷。 ②结构上,更能突显与前文的情节相照应。五叔画“正”字的情形会令读者很自然地想起五婶画“正”字的情形,这样结尾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看法二:不宜去掉。 ①从主题上看,划线句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引导读者不单单只为老俩口深沉的爱情而感动,更是延伸到对当下人们爱情观的反思。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五叔和五婶像划线句中所说的那样牵了手就结婚过了一辈子,他们的爱情不轰轰烈烈,但却细水长流。 (分析每点3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0.B(3分) 11.D (3分) 【解析】乞骸骨也称赐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没有指游子企盼返故乡度晚年。 12.C (3分) 【解析】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然儒者推其博物。 13. (10分) ①(5分)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句意通顺3分,“延”译为“邀请”得1分,“更”译为“再次”得1分) ②(5分)(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却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们所称道。(句意通顺3分,“赡”译为“丰富”得1分,“讷”译为“不善于”、“不擅长”得1分。) 【译文】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早年丧母,侍候继母十分孝顺谨慎。弱冠之年喜好学习,背负书籍从师于三河,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魏永安年间,随军征讨,以功劳任荡寇将军,数次升迁为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曾经在读书时读吾丘子,因而归家侍候奉养父母。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父保周、叔父欢周都被杀害。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两天没吃饭。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食之;但想到继母年老身患痹症,可能没有遇难,因而不吃。夜晚匍匐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有机会把食物给继母。回家后又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名,在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后来被人所告,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太祖平定河东,追赠其父保周为南郢州刺史(谥号),叔父欢周为仪同三司(谥号)。樊深归家安葬其父,亲身背着泥土建成坟墓。大统十五年,代理下邽县事。 太祖在东馆设学校讲学,教授诸将子弟,任樊深为博士。樊深精通经学,讲解经书时,经常引用汉、魏以来各家学说来解释。所以听讲的学生,不能理解。背后都讥讽他:“樊生讲书所引门户太多,不可理解。”但是儒生都推崇他学识渊博。其性情喜好学习,到老也不懈怠。早晚来往,骑在马上也读书不停,以至于马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这种习性。后来授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建立六官,拜任太学助教。建德元年,上表请求退休,诏书允许。朝廷有疑问,经常召他来询问。后来因病去世。 樊深既专于经书,又熟悉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樊深)学识虽然广博,却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们所称道。撰写有《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另撰写《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都流行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