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 “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①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 注①: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珊以为滥,疏论之。(上奏章) B.语侵内阁,不纳。(冒犯) C.徒以奸佞,伴食怙恩。(只是) D.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治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B.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D.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B.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端。 C.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D.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译文: (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过零丁洋》中,文天祥把国家的灾难、跟人的坎坷浓缩在“ , ”这两个比喻句中。 (2)屈原《离骚》中“ , ”两句,写出了流俗的弊病,痛斥人们投机取巧而不顾准则的生活状态。 (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