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C(原文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2.A(文中说“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3.C(推理前提不全面,结论片面、武断,与实际不符,文中特别谈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4.C(A文中说这是上海一位教授说的;B周有光用来证明的是今天的风气坏得不得了了;D周有光并没有说民主制度延续了三千年) 5.①社会要有识才的“伯乐”。②人才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随风倒”③大学要实行“学术自由,学校自治”,去官僚化。④要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分开来,社会科学须发扬民主,讲究实证。(每点1分) 6.第一问①批判了学术上的“假”:大学官僚化带来的学术抄袭与教授作假,名牌大学对抄袭事件装聋作哑;社会重视文凭不重视知识,假文凭盛行。②批判了认知上的“混”: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混起来讲。(每点1分) 第二问①敢讲真话:如批评大学不正之风。②辩证看人:如批评唐骏文凭造假,又肯定其管理能力。③知识渊博:回答中文史哲知识都有涉猎。④实事求是,提倡民主:如提出科学思维讲究实证,社会科学需要民主。(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 7.AD(B“喧闹之声让‘我’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我’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错;C文中并没讲到母亲的笑脸;E“两文中的山里人甚安于现状”“经常模仿动物植物”在文没有依据。答对1项记2分,答对2项记4分) 8.(1)城市的喧嚣曾让耳朵受到严重的堵塞,乡村的虫声和草声,让耳朵获得了新生,重新变得灵通、精敏。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惊喜。(2分) (2)山里人也许很少与外界交流,无法追求到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从不缺少对内心情感的奔放无拘地自然表露。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赞美。(2分) 9.相同点: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构思技巧,《耳》文拿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寂静进行对比,《笑》文拿都市的笑脸与乡村的笑脸进行对比,(1分)都以小见大,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喜爱。(1分) 不同点:《耳》文的对比,详写乡村的寂静,并以虫声和草声反衬、突出乡村的寂静,从而间接反映城市的喧嚣;(2分)《笑》文的对比,对城市和乡村的笑脸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平均使用笔墨,直接批判了城市笑脸的平均化,抒发了对乡村笑脸的由衷喜欢之情。(2分) 10.D 11.A(“县官”在这里应是指朝廷) 12.B(A不止是“不动产”,应是“田、宅、财、物”;C关系错,“只要……就”改为“只有……才”;D“宰相”错,应是“齐相”。) 13.(1)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要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5分,每个分句1分) (2)以前西河收成不好,带领齐地的人缴纳粮食;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请缨),虽然还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节义已经在上书的言辞中表现出来了。(5分,每个分句1分) 14.CE(C“言下之意是……原因”错;E“积极向上”不恰切。答对1项记3分,答对2项记5) 15.在情感上:两者都抒发怀古伤今之情,表达了对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现实的感慨(1分)。但萨词还表达了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大志难伸的惆怅(1分);而张曲还表达了对历史的本质揭示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1分)。在抒情方式上:两者都是触景生情,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今昔对比的手法(1分)。但萨词还采用了联想历史、借用典故等方式(1分);而张曲则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 16.(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3)余则缊袍敝衣处期间 17.D(A“换档”应为“换挡”,“承载”的“载”应读“zài”;B“精萃”应为“精粹”;C“皮鼓”应为“鼙鼓”,“霓裳”的“裳”应读“chánɡ”) 18.C(A暗中更换了主语,“不能成为移民的敌人”的主语应是“美国”;B“共进午餐和次日早餐等事项”成分赘余,造成谓语动词与宾语搭配不当;D“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19.B 20.①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 ②但并未发现其产生的分子基础(但对其中涉及的分子基础并不清楚) ③以抵抗缺氧性组织损害 2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既能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从而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最终成就了它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