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 日:“愿陛下勿以 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日:“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日:“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日:“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T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5分) (2)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5.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 《离骚》中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以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 ”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3)王湾《次北固山下》“ , ”两句,写景中洋溢着新旧交替的喜悦,予人一种振奋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