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省安庆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2-21 13:39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士以故归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9.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而卒赖其力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      B.④⑤      C.③⑤     D.②④
10.作者说“往往有得”,下列对这“有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有失,但从中悟出志、力、物合一的哲理,这正是作者的“有得”。
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作者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
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2)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11分)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①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②。
〔注〕 ①定:究竟。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6分)
答:                                                                    
13.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批评世人违背标准争相苟且取悦他人的诗句是“              ,            ”。
(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          ,茂林修竹,又有          ,映带左右”。
(3)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古代贤人自比殷勤接纳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