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2-19 09:44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
1. D(肯定了《诗经》的艺术价值,并不能说有关研究《诗经》的学术成果是推测而来,不能作为依据)
2.C(A“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作者并没有比较之意,个人喜好而已;D“无关紧要”之说过于绝对)
3.B(“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二、 现代文阅读(二)
4.B。(A 项的错误是文章一开头就将气氛“烘托”到极至。C 项是将批判的对象理解 错了。D 项的理解“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不妥。)( 3 分)
5.是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对一点记 1 分,对任意四点 即可记满分,意思对酌情给分)(4 分)
6.作者写了自己的胆怯,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1 分);写了自己永久的沉默,自己将来的命运不知如何。(1 分)。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1 分);表达了对失去和珍的悲哀及对黑暗现实的愤怒(2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
7、BE(A、文中只写读《灭亡》和《新生》感到牺牲精神。C、“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与文章内容不符。D、前后没有必然联系,内容也与文章不符。两个都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给3分。)
8、①情感热烈,热爱青春。巴金的作品书写青春,充满感情的郁积。②爱憎分明、直言不讳。爱国和人道是他终身的信仰。③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晚年巨著《随想录》来表现历史反思。④诚实、质朴、谦虚、无私。说到笑话,神情仍然严肃。⑤坚持真理,敢讲真话。一辈子提倡讲真话,甚至受到过诋毁。(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9、观点参考:①理解: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巴金的崇敬和对自己的鞭策。(1分)作为后来人,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时会懈怠轻狂,但相对于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卓越成就,就会为自己的轻狂表现感到愧疚和自责。(1分)②启示:面对着巴金对文学和社会这样真挚的态度,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忧国忧民,真诚质朴。1分)巴金作为百年中国文学大家,一生对国家和人民保持热烈的感情,以笔为武器,刺破黑暗的现实;建国后,发挥自己的作用,反思文革教训,建成现代文学馆,主编《收获》杂志,提携文学后生。巴金用一生表明了奋斗不止的生命风采。(联系文章2分)
四、古 代诗文阅读
10.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1. B(干支古代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12. D(不是任职一次,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13.(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5分。译出大意给1分,“庐”“分堵”“卒”“全”四处各1分。)
(2)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
(5分。译出大意给1分,“再”“莅”“有德于民”“祝”四处各1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谏,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14.(5分)C、E(C.心情是相同的;E.沁园春不是以乐景衬哀情。两个都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给3分。)
15.(6分)答案要点:
《情诗》:① 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③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评分标准:《情诗》答出第一点得1分,后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3分。《短歌行》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16.(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A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18.B  (A项“近半个多世纪”不合逻辑;C项成分残缺,在“听众”后加“的效果”;D项两面对一面,可去掉“是否”。)
19、C。解析:句子的主语是“东洋婆子”,而A、B两项更换了主语,使句子不连贯;“扯”比“推”更能显示“东洋婆子”的凶残,所以排除了D项。
20、①不知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②却可以更深一层地去发掘它的象征意义;③抒写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
解析:根据下文的分号及其后的“而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可知,①空处应填“不知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之类的内容。由“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而去作为象征”可以看出,②处要填的内容应该与象征手法分析诗歌有关。由“诗人以象征手法所抒写的这种感情,是……,是……,是……。”可以推测③处应填“抒写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之类的内容。
21、课文内容理解正确2分,对仗工整2分。答案略
六、写作
18.参见2016年高考语文卷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指导】
材料的关键句是“熟悉的地方有风景,习以为常的地方常常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容易忽视的美丽”,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关注自我的心灵世界,发掘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
“熟悉的地方”“习以为常的地方”这两个限制语把学生带回久违的、熟悉的地方和场景,也许是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子,也可能是日日走过的小桥,甚至是有点厌倦的校园等。“风景”的含义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界的风景,如田园风光,校园美景,四时之景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风景,即一种好的风尚,一种精神、品质等等。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兼而有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