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二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2-17 09:21
扬州中学高三年级二月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1.D(“心灵”是思想和感情,泛指心;性灵是心智和性情,泛指精神。原句已有“则有一颗……的心”,再写“心灵”就重复了。“愁肠百结”指忧愁无法排解,针对个人言;“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艰辛,怜惜人民疾苦,针对大众言。根据原句的转折意应填“悲天悯人”。“写生”强调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写实”则强调绘画的内容为真实,从下文“抒情和寄意”的对举来看,“写实”更适合。)
2.D(结合语境和词性、短语结构来看)
3.B(A歧义,是“发布新闻的同时启用”还是“同时启用两个客户端”,不明;C成分残缺,应为“在40年的学术生涯中”;D结构混乱,“发挥……的作用”和“在……方面起到作用”两者取其一。)
4.A(“管见”是谦辞,用于自己,指自己见识浅陋。)
5.C(A《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扬州人;B张继的《枫桥夜泊》写的是苏州;C柳永的《望海潮》写的是杭州;D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在镇江北固山登临时写的作品。)
6.A(脱,轻率。)
7.C(最终迁任吴兴内史。)
8.⑴看苏峻的势头,一定会攻破台城。所以假如不是战士,都不要穿军服。(“势”、“必”各1分,“自非”1分,“戎服”译作动词1分)
⑵大丈夫将死时不问使国家安宁的方法,却做出妇孺之辈相互问候的样子吗?(“将终”1分,“安国宁家”使动1分,“相问”1分,反问语气1分)
9.料敌之先(或有先见之明),爱护百姓,忠言直谏,忧国思君。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孔坦字君平,从小端方正直,有美好的声望,精通《左氏传》,会写文章。元帝当晋王时,任孔坦为世子文学。东宫建立以后,补任太子舍人,迁任尚书郎。
咸和初年,迁任尚书左丞,深受禁中官员敬畏。不久碰上苏峻造反,孔坦和司徒司马陶回对王导说:“趁苏峻没到,应赶紧切断阜陵边界,守住江西当利各渡口,贼少我众,可以一战决胜。如果苏峻没来,可以进逼他城下。现在不先进兵,苏峻一定会先来。先人一步,就会有强取敌军的功劳,时机不可坐失。”王导认为他说得对。庾亮认为苏峻轻率地直来,意在袭击朝廷的空虚之处,所以计策没有施行。于是苏峻攻破姑熟,掠取盐米,庾亮才后悔了。孔坦对人说:“看苏峻的势头,一定会攻破台城。所以假如不是战士,都不要穿军服。”不久台城陷落,穿军服的多被杀死,穿白衣的都没有受到伤害,当时人都称他有先见。等到苏峻挟持天子到石头,孔坦投奔陶侃,陶侃引荐他为长史。当时陶侃等连夜筑白石垒,到天亮就筑成了。听说苏峻军队威严整肃的声势,众人都怕他来进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要攻垒,必须是东北风很急,让我们的水军没法前去救援。今天天气清静,贼军一定不会动手,必定派兵出江乘,去攻掠京口以东了。”果然像他所谋划的那样。当时郗鉴镇守京口,陶侃等都帅兵会合。到达后,孔坦议论认为本不应召郗公来,使得东门没有了险阻。现在应派他回去,虽然晚了些,还是胜过不回。陶侃等犹豫迟疑,孔坦非常急切地坚持争辩,才让郗鉴返回据守京口,派遣郭默在大业驻守,又令骁将李闳、曹统、周光与郭默合力,贼军于是被分散了力量,最终如孔坦谋算的那样。
苏峻被平定后,任孔坦为吴郡太守。自己陈说吴郡贤人豪杰多,而坦年轻,不适合任太守。王导、庾亮都想用孔坦当丹杨尹。当时处于战乱之后,百姓困苦,孔坦再三推辞。王导等还是不同意。孔坦慷慨说道:“从前肃祖临崩时,诸君亲守御床,共奉遗诏。孔坦疏远微贱,不在接受临终遗命之列。到有了艰难的时候,却以微臣当先。现在就如同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罢了!”于是拂袖而去。王导等也就作罢。于是迁任吴兴内史,封晋陵男,被授予建威将军。因为年成不足,运来家里的米赈济穷人,百姓依赖他存活。
孔坦任职数年,迁任侍中。到了皇帝加冠成年之后,还是把政事都交给王导,孔坦常常心中愤懑,把国事当作自己的忧患,曾不慌不忙地对皇帝说:“陛下已经长大成年了,圣明端肃的威仪日益增长,应当广泛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咨询采纳善道。”由此忤逆了王导,外任为廷尉,怏怏不乐托病去职。
病重了,庾冰去探望他时流泪。孔坦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将死时不问使国家安宁的方法,却做出妇孺之辈相互问候的样子吗?”庾冰深深地谢罪。不久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一岁。
10.慨叹吴楚兵乱、江汉凄凉,追思隐者严光,痛惜国土沦亡,萌生去意。(每点1分,结合文本1分)
11.兰亭:东晋王羲之和其他文人于兰亭修禊,感受自然的美好;湖光:文人归隐,有扁舟一叶,渔樵江渚的愿望。寄寓了作者远离官场、寄情山水的理想。(每点2分)
12.⑴夙兴夜寐 ⑵素湍绿潭 ⑶感时花溅泪 ⑷江州司马青衫湿 ⑸一尊还酹江月 ⑹气吞万里如虎 ⑺而知也无涯 ⑻猛志固常在
13.安静沉寂的空间(或深陷其中难以行走);邈远的心理时间;身体的疼痛;内心的孤独、恐惧、忧伤;宿命感和乡愁;人类的平凡和渺小。(每点1分)
14.森林由众多树木构成,易于燃烧,所以说是“庞大的火种”;森林的常态是生命(四季常青),但死去以后,不仅色彩与火焰相似(橘黄、赭红),而且留下枯枝败叶等待燃烧,所以说“蕴藏”火焰而“饥渴”。(火种、蕴藏、饥渴的解释各1分,结合文本1分)
15.结构上:首尾呼应,用啄木鸟贯穿全篇,显得整一;内容上:以小见大,用一只啄木鸟作为森林的代表;开头用“找到一只啄木鸟”提示读者两人刚进入森林,结尾用“目送啄木鸟远去”收束由森林引发的感兴。(结构1分,内容3分)
16.树木是组成森林的最根本的生命体,它的倒塌声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而不同于山风林籁;树木的生命只有一次,终其一生才有从开始到完结的全过程;在领会了森林伟大的力量之后,作者借这句话提醒我们个体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每点2分)
17.首先从近来中国人印书不留空白说起,指出这样使得人生没有余裕;接着论述这样做并非“质朴”,而是堕落,人的精神会被挤小;最后由书的翻译类推至其他领域的忧患。(每层2分)
18.“折花”喻指读书的过程,“枝叶”喻指书中的闲话笑谈,“花朵”喻指书中的知识;中国有些译本翻译时只留讲学语,删去闲话笑谈,最后使得读者毫无阅读和求知的兴趣(或使书失去原本的活气和有趣),也就是“灭尽花枝的活气”。(四个喻体还原每个1分,整体句意阐释2分)
19.少读书之乐;质朴缺失、窳败堕落;人的精神会被挤小;失去学习的兴趣;时代精神轻薄草率;民族将来可虑。(每点1分)
20.略
附加题参考答案
21. 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筱/见月忽指(1处1分,共4分)
22. 得鱼忘筌(1分)    《庄子》(1分)
23. 象本身不是道,而是喻道的手段;为了明道不必拘泥于象;明道之后可以舍弃象。(第一点2分,其余每点1分)
24. B E(B. 《头发的故事》里没有写到围观群众;E. 《哈姆莱特》中弘扬人的觉醒,而非臣服于命运。)
25.(1)《西厢记》(1分)。嗔怒、哭泣并破涕为笑(2分),表现了她敏感、自尊、天真的性格(2分)。
(2)用形象化的说法说明翠翠长大了(1分);勾连上文两年前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节(2分),也由翠翠的反应写出了她对傩送二老最初印象的转变和暗生的情愫(2分)。
26. 唐末五代以来,词人写享乐生活而与《离骚》比兴暗合(2分);北宋词人别有喻托,但写得似有似无(2分);贺铸在词中首次自觉使用《离骚》的比兴手法(2分)。
27.“似花”指《芳心苦》一词咏荷花(2分);“非花”指词人用了拟人手法,将荷花转化为一位洁身自好、不慕荣华的美人(2分)。
28. 继承了《离骚》的香草美人传统,表达个人心志(2分);符合歌词传统的审美特征(1分);为南宋词人开创“有寄托”的创作道路(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