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沈阳市郊联体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摒弃,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有误,老物件的精神气与后者没有直接关系。) 2.C(“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以偏概全,原文是“一味追求”) 3.C(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只是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之一) 4.B(A项“主张要重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评价”有误。C项“人们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有误。D项“在国内外语言文字学领域”错误,应该是在“在文化思想界”。) 5.①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他思想求新、追求进步的精神和认真的品质。②引用马国川、马勇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从侧面写出了周有光作为启蒙思想家的贡献。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6、周有光“思想有光”表现在①他在思想上一直追求进步,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百岁之后仍陆续有新作问世。②他的思想提高了他生命的质量,他在金融领域、语言文字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成就。③他思想独立,豁达睿智。于这个世界,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妙的见解。④他的思想充满活力,彻底颠覆了近代思想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日趋保守的规律。⑤“思想有光,人才有光”,人因为有思想才变得伟大,周有光一直都在认真思考这个世界,即使年迈也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周有光的生命也因为他不断进步的思想而能始终闪耀着光彩,所以说思想有光彩,人生才有光彩。 7.B.E(B项“表达了同情和感伤”不完全对,还有钦佩、羞愧;E项语句理解有误,“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 8.①吃苦耐劳,隐忍坚强:同重病与贫穷顽强抗争,不接受别人救济;②德行高尚,自尊自立:清清白白做人,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高尚的操守。(一点2分) 9.①表现“我”对徐阿婆的同情、钦佩与敬重;②以“我”的反应,衬托徐阿婆遭际之不幸、个性之顽强及对清名之重视;③ “我”的反应渐次强烈,反映徐阿婆随境遇之蹙迫,其志弥坚。人物性格更突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每点2分) 10.D 11.A 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 12.A“尽”非死亡。 13.(1)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带的衣服粮食,让他们受饥寒。(或,有时;赍,带;俾,使、让;馁,饥饿。各1分,句意1分) (2)百姓有数百顷湖田,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缴纳税租六十年。信圭上奏此事,皇帝诏令还田于民。(湖田数百顷,定语后置;为所,表被动;输,缴纳;奏,上奏。各1分,句意1分) 14.B.D (B“全篇写实”表述错误,也是虚写;D表述内容弄反了。)(B3分,D2分) 15.第一首诗通过想象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3分);第二首诗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3分)。 16.寤寐求之 伛偻提携 赢得生前身后名 金就砺则利 忳郁邑余侘傺兮 17.D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此处应为“一笔勾销”。 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不刊之论: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胼手胝足: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18.C(A介词残缺;B“是”、“成为”重复;D偷换主语,“终结”的应是“空缺”。) 19.B 20.示例:①不能盲目追求过低的体脂率,②而梨型身材是腰围小于臀围,③两种体型对健康的影响不尽相同。(填对一句给1分,填对两句给3分,填对三句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1)我国农村居民对各级政府的信任度呈现逐级递减,中央政府享有的信任度最高。(3分) (2)在当下中国,作为政策执行和政府治理的基本单位的基层政府信任缺失,乡镇政府更是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政治信任危机。 22.【评分标准】参看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父母心疼重病的儿女,写文章倾诉,乃人之常情;读者被文章感动,转发打赏完全自愿,罗尔并没什么错。 既然是为生病的孩子募捐,就该公布孩子的医疗费用情况,及个人经济能力、所需费用。罗尔通过卖文获取暴利,数额远远超过实际所需医疗费用 ,实属欺诈。 民众的善心固然可嘉,但盲从的善心并非真正的慈善。爱心人士应在清楚了解募捐事件的前提下理性施善,这才是真正的慈善。 我国的慈善事业还不够发达,民众的慈善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网络募捐制度应进一步完善。 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参考翻译: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沐阳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抢劫),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丁壮已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信圭请求重新申明先前的命令,哀怜这些劳苦的人民。”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上级官员又不区分各种差役,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仪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这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好处。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提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李信圭留任,朝廷于是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交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归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免除了六人死罪。天长久降雨,淮河水泛滥,淹没很多房屋、牲畜财产。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挖了三个大坟坑来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季,尚书金濂举荐提拔信圭担任处州知府,这时他在清河任上已经二十二年了。当时处州正被旱灾所苦,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