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文不对题。使用中文的原则说的其实是文言与白话的关系。B和D两项都是以偏概全,“文以应变”中的“文”主要指“文言”,而不是俚语、西语等。) 2、A(无中生有。原文“一个作家写文章充满了成语是病态”的说法明显不赞成大量引用。) 3、B(曲解原文。成语就是文言改变身份而流传下来的文言, 依然还 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4、D 5、C(《春秋》非纪传体,是编年体。) 6、C(“很让王安石生气”不对,两人谈得很投机。) 7、(1)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墙段(地段、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2)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心中感慨万千,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对义(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从儒家经籍中摘句为题,考生根据经义解题作文)而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逃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洪水决堤就绝不会淹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泥泞,我们这些下级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墙段,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 8、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意境(2分)。诗人送别友人时,故乡衰草遍地、四野苍茫、寒云笼罩、暮雪纷飞,这些景象都给人以苍凉萧瑟之感(3分)。 9、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10、(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11、(1)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A给1分。(C项“不关心出国的子女”错误;“没有回应”也错误。D项“同时”表述不当,而且,“梁思礼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是只有“他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这一个原因;A项“消解了他的抑郁情绪”拔高了。) (2)①热爱祖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百废待兴,梁思礼学成后,毅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高薪邀请,回到祖国的怀抱。②克难攻坚、勇于拼搏。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屡败屡战,排除万难,终于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③自力更生、勤奋刻苦。在美留学8年,梁思礼从未得到过家人的接济,寒窗苦读,获得博士学位。(6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两人合传,构思巧妙。一般传记一人一传,本文利用合传的方式更直观表现了梁启超、梁思礼父子之情,以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②选取典型事件,叙述详略得当。为表现梁启超父子的温馨,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如与儿女通信、梁思礼拜寿等。详细叙述梁家的和睦,粗线条叙述梁思礼美国求学过程,详略得当,主题突出。③多次引用传主原话。引用梁启超的原话、书信中的内容,直接展示梁启超的爱子深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增强了传记的感染力。(6分,答出第一点得3分,二三两点任意答对一点得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①爱子情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梁启超对儿女充满着深沉而强烈的父爱,家庭气氛轻松活泼;给子女的书信中充满真挚的爱,这爱变成一种力量,注入了孩子们的生命。②重视对子女的学业培养,大力支持子女出国求学。夫人逝去,丧事初了,仍然让爱子出国求学;预筹孩子们出国留学的学费,让孩子们无后顾之忧。③教育子女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梁启超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将梁思礼托付给他的哥哥姐姐。④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在梁启超的爱国教育下,梁思礼和姊姊梁思懿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6分,4点中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联系现实:当今社会,作为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几乎没有不“望子成龙”的,他们比任何时候的父母都更在意儿女能否成才。然而梁启超的成功是值得那些不肯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一点知识储备的父母认真反思的。(2分,言之成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