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关系颠倒。“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错,原文是“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2.D(“首创”于文无据;或然变必然,原文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3.B(曲解原意。前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后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 4.C 5.D爵位可以世袭 6.A “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7.(1)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2)“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 8、【答案示例】①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怀”字;②诗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让人怀念;③写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现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④“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一三点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9、【答案示例】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借助对秋色、红林、日光、翠竹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对友人深沉的怀念。2、拟人:不说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画面有动感,激发想象。(每点3分) 10.【答案示例】(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D 3分,B 2分,A 1分 (A.描写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下文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C.小说没有对左二老爷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E.“好人有好报”错,左二老爷欺行霸市,算不上好人) 12.【答案示例】并非闲笔,因为戏文表现了包拯乔装改扮微服私访和明察秋毫铁面无私,(2分)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此行的目的,长袍客即是县长,专为提醒左二爷而来;(2分)推动了下文左二老爷收山的情节。(2分) 13.【答案示例】①其貌不扬,却呼风唤雨,八面威风:他长得矮小精瘦,却在桥镇能摆平一切事务,人人对他尊敬畏惧;②为人仗义,扶危济困:他不仅帮少年要回了馍钱,还给他赔不是;③聪明敏锐,能识时务:他通过听戏文和长袍客的警示辨识出县长的身份,主动金盆洗手,保全自己。(答对一点给2分) 14.【答案示例】①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③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县长铁腕惩治恶霸,桥镇却依然如故是伏笔,结尾的信笺是照应。④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如今居然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正是这样安排,才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 15.A(“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此处不合语境。 “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聚讼纷纭:大家议论纷纷,没有一致看法。 “危言危行”:意为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16.D ( A项中途易辙,“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前加上“使这些领域”。B项句式杂糅,“一旦……”和“当……的时候”杂糅。C藕断丝连,在“《讲故事的人》”后加上逗号,在“引起了较大争议”前加上“演讲,残缺介词在“职业作家”前加“在”) 17.D 18.【答案】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正饱受争议,②人们并没有担心它们的安全性,③必须充分实验、慎之又慎。(意思对酌情给分) 19."静"是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有的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20.作文:材料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人为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本文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隐去浮华,追求本真;②质朴为人,率真为事;③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④追求真诚而非伪饰。⑤洗尽铅华的真实等,符合题旨皆可,亦可进行辨证思考。 文言文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文襄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且不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切。”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伤感他。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 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他熟悉政事,知人善任。天保二年,高睿出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当时他十七岁,堪称好刺史。天保六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派人倍道兼程给高睿送来冰块,对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全军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士兵民夫很受感动。 天保八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自古以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城奉迎武成帝,投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晚年由于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成武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加以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事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定。他走出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手杖击杀,当时高睿三十六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