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1-18 18:25
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C(A伫立zhù B描摹D碑帖)  
2、C (题材:作品内容主题所用的材料  体裁:文学作品的分类。付与:拿出,交给。赋予: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领略:着重指体验、欣赏、认识或尝试,对象常是具体事物,如风光、风味、滋味等。领悟: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事物。)
3、D(句号在引号外)
4.A(A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B白驹过隙:不能作定语修饰“瞬间”,应改为“稍纵即逝”。C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此处望文生义,应为“添砖加瓦”。 D昭然若揭:真相大白。)
5.D (解析:A句式杂糅,应为“提出……目标”或“以…为目标”B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但”提至“使日本”前C.搭配不当,“更新”和“教学实践”搭配不当。)
6.B(扩大范围,“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错,应是“乡绅中的良绅”,也就是“乡贤”。)
7.B(张冠李戴,“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错,原文是“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构成了乡贤的主体”。)
8.D(颠倒因果。)
9.C【解析】A.多:喜好,推崇  B.振发:显扬 D. 最终
10.A【解析】
A.于是;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构成名词性词组的标志,表“…的情况”或“…的人”;C 表顺承/表转折 D目的连词,来/连词,凭借(或“因为”也可)
11.D
12.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文中“里中无爱者”意为“乡里(已经)没有他喜欢的东西了”。
13.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若:你们奈何:为什么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执笔写文章,语言秀美而主旨丰富,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操:拿  属:写率:大多)
(3)(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性:生性诱进:引导人进取推拔:推举选拔 于寒素中: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他还是孩童的时候,就不和其他孩童亲近嬉戏,行动举止大多独自一人。十岁左右的时候,乡里(已经)没有他喜欢的东西了。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可以观赏,心里独自以它们为乐,常常捧着一本书,沉醉在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等到风清月明,后者傍晚美景尚可停留,内心怅惘不能释怀,不知道由什么引起,大概是他的性情所喜好的吧。(开始时他)不是很精通写文章,碰到人就询问写文章、诗词的章法,忽然有一句话很契合心意,就高兴很长时间,吟咏诗篇高声啸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志向兴趣,常常对乡里的人说:“我这个孩子不知道最主要的兴趣志向是什么,恐怕也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也不知道(他)以后的吉凶?”有饱览世事并且见多识广的乡里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以后,(欧阳行周)就每天诵读书本,顺从圣人的教诲,仰慕和乐平易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的节操、忠孝之道,在忠孝之间,唯恐自己做不到。拿起笔来写文章,其文章言辞秀美而多具才思,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先生却很轻易地表达出来,(他的名声)从此在乡里之间传扬。建中、贞元年间,先生的文章兴起,于是大放异彩,福建乡里之人就不知道有别的文士了(先生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恰逢原来的承相常衮来担任福建的观察使,他有写文章的大名,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到任那天,他把先生比作芝英。先生每有一篇新作,常公就多次欣赏推荐。游乐宴饮,一定招来先生同席。加之先生有谦逊的美德,行动举止从不逾越礼节,常公对先生的了解一天天加深。先生的美名渐渐传布到江淮一带,进而传到京城。当时的人都说常公能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陆相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录取的士人之多,之前从来没有比得上的,所以先生也名列榜中。经常和先生同道(为文)而水平相当的,有侍郎韩愈,校书郎李观等,等先生和数百年间的杰出人才齐名,人们直到今天仍佩服他。先生的文章有新意而没有蹈袭前人的地方,才思不曾困顿。精于说理,所以大多说的周到详尽;深于抒情,所以叙事反复申述:先生应当执掌当代文坛,来改变文风。(可惜)一命呜呼,难道上天要灭绝他吗!
先生跟我有故交的情分,从外祖父家来说是一家(远亲)。所以他写的文章中称为“我的伯舅所写”,有《南阳孝子传》,有《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他的文集中得到验证。所以我小的时候,就在外家门内拜见先生。大和年间,我担任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福州,进献给我先生的旧文共十编,从头到尾共有诗若干首,哭泣跪拜请求我写序。我答应了他,可是最终也没写成。欧阳价也有一些文章留下来,可惜他又早早去世。大中六年,我又担任观察使,让人去寻访欧阳先生的后裔,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欧阳氏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是用来实现他后人的愿望吧。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