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末联考参考答案 1、答案:C(“向来最追求”不合文意,原文是说“似乎也最追求”) 2、答案:C(“分不清彼此”错,原文是说“并不严格区分两者”。“分不清彼此”并不等同“不严格区分两者”) 3、答案:D(强拉因果。原文是“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4.A(结合“相关链接”可知) 5.①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②使选材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文章主要选取叶嘉莹对诗词热爱的细节,如叶嘉莹在台湾身处困厄依然钻研学术收获成功、八旬后仍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如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听课的细节,既表现了叶嘉莹国学根基深厚,又表现了她讲课非常生动。(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 6.①家庭熏陶。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②教育引领。受到了辅仁大学顾随先生悉心教导与激励。③志趣高雅。热爱中华文化,主动钻研西方文学理论,搭建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④经历坎坷。“文章憎命达”,她历经磨难,阅历丰富,拥有高洁精神和敏感心灵。⑤品格坚毅。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年过八旬,依然在国内外奔走讲学。(每点1分,没有概括,仅列举事实,正确,给一半的分。) 7. BD(选对一项给2 分。A.“惊讶恐惧的心理”不合理;C.有怀疑但并未“察觉”;E.“不使用修辞手法”表述不当,开篇的心情描写、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出现等就运用了修辞手法。) 8.①背信弃义,唯利是图:为了获取利益,他背叛祖国,但又不完全“忠于”敌国,甚至还娶了一位无辜的姑娘为妻作为掩护;为保全自己而牺牲“战友”。 ②经验丰富,做事谨慎:在大使面前故作镇静,押解伯朗的路上不敢合眼。 ③感觉敏锐,警惕性高:下意识摸枪,暗暗捏紧拳头等。(每点2分) 9.示例一:“秘密押解”好。 ① “秘密押解”未交代押送者和押送对象,标题本身能营造紧张神秘的氛围,为小说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②“秘密押解”是对小说主要事件的概括,霍夫曼和伯朗都是双重间谍,二者间的押解与被押解关系是相互的,但这个“秘密”他们并不知道,“秘密押解”是小说矛盾冲突集中展现的情节。(2分) ③用“秘密押解”为题表现了部长计策的巧妙,突出了正义的一方,彰显了主题。(2分) 示例二:“谍影重重”好。 ①“谍影重重”制造了神秘氛围,小说一开始只提到霍夫曼是间谍,但“重重”显然不只是一个,标题中已经预示着可能还有其他间谍出现,为小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②“谍影重重”交代主要人物身份,霍夫曼和伯朗都是双重间谍,但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真正身份,且不明白在押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被押解者,“谍影重重”暗示了情节的复杂;(2分) ③“谍影重重”暗示了押解任务的艰巨,侧面表现出正义力量的智慧,有助于突出主题。(2分) (理由每一点2分,没有观点扣1分) 10.A 11.A(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12.D(“体现了吕诲的鲠直”错) 13.(1)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 (5分。事之大者,定语后置,1分;咨访:咨询,征求意见,1分;专:专权擅断,1分;宜咨访然后行:省略句式1分;句意1分) (2)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 (5分。乃,是,1分;腹心之疾:腹中之病,指心腹大患,1分;逮:及,达到,1分;顾……耶:怎么……呢,难道……吗,1分;句意1分) 14.CE (选E给3分,选C给2分。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15.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只赏析一句最多得3分) 16.(1)陟罚臧否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每句1分,共5分。有错别字、漏写、多写、语序错乱,该句不给分。) 17. B(信誓旦旦: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但实施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含贬义。日薄西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源自《陈情表》。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源自《素芭》。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选自《宇宙的边疆》。残羹冷炙:与前面的“吃到------剩下的”语义重复。源自《拿来主义》。躬逢其盛:亲自经历那种盛况。源自《滕王阁序》) 18.D(A项单谓语与并列短语所做的宾语搭配不当,“效率”不能用“完善”,应用“提高”;B句式杂糅,去掉“因为”;C项,成份残缺,去掉“鉴于”或“使得”。) 19、D 20、①式微的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或式微)②节日是有灵魂的 ③越需要传统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第①空1分,第②③空各2分) 【解析】根据第①空前文语境,谈论对象“过年”(春节)以及后文的关联词“也”推断出所填的内容应该是“不只是春节在淡化”等内容。根据第②空后文内容可知,话题涉及“节日”与“灵魂”的关系,因此应该填“节日是有灵魂的”等内容。根据第③空前文“越是如此”以及后文“而且……予以传承”,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表明应该填“越需要传承节日”等内容。 21. 漫画内涵:表现家长的不当教育造成的后果。(3分) 题目示例:善于教导,切忌误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良教育误子弟/播种冷漠,自食其果(3分) 22.建议44分切入。 【材料解读】本材料选取一个风靡网络的视频短片《低头人生》,关注的是时下国人生活的一个热点“手机依赖症”(“手机一族”“低头族”),材料具有普适性,意在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对自身行为的审视和反思,从手机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社会现象出发,上升到对怎样合理使用手机,怎样的生活和人生更有积极意义,怎样的社会生活更健康文明更具发展和活力的理性认识。 行文需联系材料,从材料出发,表达个人的思考,立意清晰明确,文体清晰,如为议论文,需论述展开充分有层次,不求就事论事,可拓展延伸,拓宽视野和论述,忌华而不实泛泛而谈。 【立意参考】1、反对做低头族角度:仰望星空才能海阔天空;别做低头的井底之蛙;低头于方寸,得不偿失;职责所在,不得低头;低头有时也是一种冷漠(抬起头来,伸出手去,做一个有公德的热心人);热爱生活从抬头开始;人生在低头中暗淡(贫乏);别用低头浑浊清明世界(传播谣言);握紧了手机,丢掉了时间,只剩庸庸碌碌的人生。2、支持低头族角度:方寸天地亦可气象万千;低头也是一种思考(学习)的生活方式;没有低头何来抬头;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不得不低头;低头也能传递价值(传播正能量);低头也是一种抓紧时间的智慧之举。3、中间角度:切勿危言耸听,低头族也有抬头之时;收放自如,做手机的主人;天地自在我心,手机伴我成长;目光并不短浅,人生并未陌路,手机只是一程的伴侣;人生不是短片,手机并非导演,人生自有我做主。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朝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受皇上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罢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逐。 英宗生病,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离间太后、皇帝的关系,造谣生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大多是别人不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到了南方。 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辩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当时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知任邓州。当时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吕诲说:“王安石虽然有一时的名望,但他好持偏见,轻信奸人,喜好别人逢迎他。听他说的很完善,实施起来却粗疏。如果让他居于宰相的高位,国家必定要遭受祸患。再说皇上刚即位,早晚与他谈论议事的,只有那二、三个执政大臣罢了,如果他们都是一些不当的人,那国家就要被败坏了。这是心腹大患,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吕诲被逐出朝廷后,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 吕诲三次居于谏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扰,吕诲仍然经常愤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