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1-17 09:41
湖南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选文主要以汉字及汉字文化为例,阐明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特性及作用,论述了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大意义。A项,阐释中华文化元素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区域。B项,阐释汉字的特点和作用。D项,阐释中华文化元素的特性。)
2.A(B项,颠倒了“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元素”的关系。C项,“唯一”的说法没有根据。D项,“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说法错误,原文是“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3.A(据原文,“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应属于“中华文化元素”而非“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4.AC(A项,小说中没有说“裱画行业经营不善”、“裱画徐”“善于经营”,只是写他一直坚持手工装裱。C项,小说中并没有语言描写。)(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
5.①裱画的技艺高超。一般工匠不敢做的揭裱,经他手的有千幅以上,他没弄坏过一幅。②综合素养好:善裱,能画,工篆刻。③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伪,被逼迫做的赝品他都留有标识,并向公安局举报。(每点2分)
6.小说在伏笔和照应方面做得好,使情节结构集中严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①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②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③他装裱之后要钤印,在后文他被迫做的赝品中得到照应;④前文写他能画,与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前后呼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C(善:通“缮”,拭擦。)
8.D(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所:上句,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下句,名词,处所。B项,均作介词,上句,表比较,比;下句,引出对象,对。C项,上句,介词,用;下句,连词,表结果。)
9.C(文中没有“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10.(1)(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采分点:天理、批、导、因、固然。)
(2)用很薄而锋利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一定是有多余的地方啊!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采分点:无厚、有间、恢恢乎、游刃、新发于硎。)
11.D(“唐宋八大家”之首不是“柳宗元”,而是“韩愈”。)
12.B(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13.A
14.联系上下片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风荷”是情景的纽带,搭起上下片之间的桥梁,又暗合下片的“芙蓉浦”。词人由眼前景“风荷”的摇曳生姿而视通万里,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那梦中的芙蓉浦正是他灵魂的栖息地。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使写景与抒情得以贯通。(意象1分,赏析2分)
15.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李煜的“梦”表达的是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念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及友人的思念之情。(辛“梦”2分,李“梦”2分,周“梦”1分)
16.(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3)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17.C(A项,刈 yì;罄—綮。B项,麾;创 chuāng。D项,赪 chēng;潦 lǎo。)
18.C(①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确得当,无懈可击。②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③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此处用错对象。④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19.B(A项,状语位置不当,“广泛”应在“关注”前。C项,主宾搭配不当,删去“的发掘”。D项,句式杂糅,删去“为依据”,或改为“以……为依据”。)
20.《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34岁时,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的重要游记。(句子为单句,第一个分句“《游褒禅山记》是……的一篇重要游记”可作为句子主干,其余分句的内容可以以定语的形式出现。句子为单句1分;内容完整:2分;语言通顺:2分。)
21.一工人看着太阳,一边将脚伸入写着“餐具消毒厂”的盆子,一边洗碗,并将洗好的碗放在苍蝇乱飞、污水横流的地上。讽刺了某些无良商家,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实则弄虚作假的丑恶现象。(描述漫画且画面信息无遗漏2分;概括现象2分;语言通顺2分)
22.【写作提示】本题指向社会关心而学生有切身体验的教育问题。考生可以赞同取消中考,因为中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中考指挥棒往往异化了义务教育本质;取消中考,可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可以反对取消中考,因为现有中考制度起码是在标准量化、公开透明的尺度下进行的,让更多学生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等等。当然,也可以作辩证分析。关键在于观点明确,理由充足,情感真挚,思路清晰。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求。
【参考译文】
宋仁宗庆历三年,我才十来岁,在乡校读书。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着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先生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问先生,文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也是普通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我)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