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原文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而不是指书法。郁郁,就有形容很有文采的意义,这里“郁郁芊芊”又可借草木繁盛来比喻文章蓬勃而又生气。B项可以从第2段中找到答案,CD项出自第345段。) 2.D.(两者都是避讳,但方法不同,称“李勣”是空字,写“庆歷”是改字。A项,推断正确,《史记》书中还没有“曆”字,《说文解字》也没有“曆”,说明成书在“曆”字出现之前,也就是在光合大司农铜斛出现之前。B项正确,《说文》是紧承上一段《说文解字》的省略,其余是另两部著作。C项,这句话直接说明在乾隆之前都写“庆歷”,隐含的意思是写“歷”是从乾隆开始的,也就有从反面证明张照是出于避讳弘曆的名号。) 3.C(本文倒数第2段结论说“庆歷”是避讳、改字,文末说“这种写法就一直沿用下来了”,所以C项正确。A项,第6段中说“此说又被清代学者郑珍推翻”,“两字不是通假字”。B项,第9段说“范敬宜……会在这个寻常汉字上出错吗?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可见本文作者不认同“笔误”之说。D项,东汉前虽无“曆”字,但出现“曆”字后一直用得很普遍,很规范,范敬宜是个严谨博学的学者,不会盲目崇古。) 4.D(A项,这些材料与“平等待人、从不媚上”无关,是说明她与各色大人物相处融洽、和谐、亲密,表明她地位高、影响大,也说明简朴,没有豪华居室家具。B项,给学校捐款不属于一般公益活动,给保姆一月发三次工资也非乐善好施,是为了说明李佩“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C项,“晚景凄凉”“内心悲凉”都言之过当,老了,她眷恋朋友情谊,一生都在炽烈地工作生活,现在只能说是很正常地归于平静了) 5.李佩所经受的“湍流”:(1)丈夫为国殉职;(2)“文革”期间被定为“特务”;(3)唯一的女儿先于她逝世。(3分,每点1分)李佩的优秀品格:(1)热爱祖国;(2)忠于事业;(3)淡泊名利;(4)坚持真理,敢闯禁区;(2分,少一至两点扣1分) 6.她认为“能办出事,就是美”,(1分)“脑子里有好些事”就不孤独,(1分)这两个认识同出于一源,即把事业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她把全部精力付诸事业,全部情感寄托于事业,所以能劳动,能创造,就是最美的,快乐而不孤独。(2分) 7.AE(A项正确,“坟墓”之说是作者本有的意思,“藏有炸药的引子”便是革命爆发埋葬敌人的意思。B项,不是从青纱帐的美好起笔的,“铺垫”之说不合文章实际。C项,“象征”的说法,本文并没有这层意思。D项,两个“如何”都指凶险恐怖,可根据后面的话分析出来。E项是对文章思想内容上的整体概括,正确)(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有错项不计分) 8.涌现的社会现象:(1)农民的劳作之苦,不堪重负地艰难挣扎;(1分)(2)日寇土匪的肆意横行,抢劫杀戮。(1分)蕴藏着人民强烈的反抗意志,革命斗争即将爆发。(1分)作者认为当时农村乃至国家的出路在于斗争,彻底地革命,要改变着罪恶现实不是靠“枝枝节节”“一手一足”的改良主义所能凑效的。(1分) 9.对比的运用:(1)贯穿全文的有高粱给予人们丰厚的赠予与青纱帐罪恶现状的对比;(2)首段写诗人、色情狂对青纱帐优雅、色欲的联想与其现实灾难、恐怖的对比;(3)对中国农村的出路,改良主义见解与彻底革命主张的对比;(4)膏粱与稻、麦、豆的对比。(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 这些对比突出了农民苦难深重,社会民不聊生;突出说明要改变现状必须用革命手段摧毁旧世界,从而强化文章主题。(2分,笼统回答强化主题计1分) 10.B 11.C(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称为丞) 12.A(林融不是刘濠的儿子,“邑子”意思是他的同乡人) 13.(1)元使途中借宿在刘濠家。刘濠灌醉了他,并烧掉自己的房子,(义军)簿册名单都被烧毁掉(使,1分;灌醉使者,1分;焚其庐,1分;籍,1分;句意1分) (2)当时为躲避方国珍的人都争相依附刘基,刘基稍作部署,贼寇就不敢来犯。(时,1分;依,1分;稍为部署,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今温州文成县)。他的曾祖父刘濠,在宋朝任翰林掌书一职。宋亡之后,同县人林融举组织义军。事情败露,元朝派专使调查并登记林融一党名录,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进去。元使者途中借宿在刘濠家。刘濠灌醉了他,并烧掉了自己的房子,(义军)簿册名单都被烧毁掉。元使无计可施,刘濠就替元使更换了簿册名单,受牵连的人都得以幸免。刘基自小就异常聪颖,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说:“您的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能为你光耀门楣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中进士,授职高安县承,有廉洁刚正的好名声。后行省大臣征召他,他辞谢了,后来又被起用任命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他弹劾御史失职,被台臣阻止,他又上书弹劾,后辞官回乡。刘基精通经史,对于书籍没有不细心研读的,尤其精通星象谶纬的学问。西蜀的赵天泽谈论江左的人物时,首推刘基,称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物。 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攻掠郡县,官府无法制止。行省又任命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各城逼阻贼寇,方国珍因此变得灰心丧气。等到左丞相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是作乱的头领,不处死无法惩戒后人。方国珍害怕,用重金贿赂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于是派人乘船走海路到京城,贿赂朝廷中能管事的人。朝廷于是下令招安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谴责刘基擅作主张、作威作福,将他关押在绍兴看管。方国珍于是越来越骄横。不久,山贼蜂拥而起,行省再次任命刘基围剿抓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镇守处州。经略使李国上报刘基的功劳,当权的执政者因为方国珍的缘故故而打压他,只授予他总管府判之职,不参与军事。刘基于是辞官返回青田,创作《郁离子》抒写自己的心志。当时为避方国珍的人都争相归附刘基,刘基稍作部署,盗寇就不敢来犯。 14.CE(A项,不是“扬帆离开闽国”,而是扬帆去闽国。B项,“亏复圆”不是定指一次亏了复圆,是指不断反复,时间很长。D项,诗中没有写到盼归的意思,“长安”是否是吴处士的“家园”也无从得知。)(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有错项不计分) 15.第一问:第二联写长安已进入深秋,隐含的意思是处士离去已很久了。(1分)第三联回忆曾与处士在长安聚会的一幕往事。(1分)第二问:表达了诗人思念相隔异地时间已久的友人的深厚感情。(1分)第三问:(1)对仗工整;(1分)(2)借景抒情,“秋风”“落叶”,表达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写聚首真挚谈心,表达对情谊深切的眷恋。 16.(1)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自缘身在最高层(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7.B((1)“信手拈来”表示写作者资料掌握丰富,随手而出都很得当,这里可改用“触手可及”。(2)讳莫如深,指将事情隐瞒得很深,唯恐暴露。(3)摩肩接踵,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多拥挤。(4)不容置喙,指不允许插嘴。这里应将“喙”改为“疑”,表示肯定存在。(5)瞠目结舌,瞪着眼,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表示非常惊讶。(6)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最高境界,在这里与后面的发挥难稳定没有因果关联,可改为“孤注一掷”) 18.D(A项,“跟动物打交道”只能与“跟人打交道”比较,“被表情判断出情绪”搭配不当,“被”改为“通过”。B项,不是所有“坐拥豪宅”的都必然是“精神流民”,应在“依然”后加“可能”。C项,“各国”就包括“各大国”,可将“以及”改为“特别是”或“尤其是”,以示强调) 19.A((1)处最好用假设连词,“如果、倘若”,与下句“那”相呼应,这里也可以不用关联词,但语气没那么通顺。(2)处,这句与上句意思是并列的,讲文学所不直接具有的功能,所以当用“同样”表并列。(3)句仍与上两句意义并列,故用“或者”。(4)句还是与前三句意思并列,但文句后面说“也管不到”,用“也”把语势推进了一步,相对应就当用“甚至”。(5)处,从这句起,与上文意思发生了转折,讲“不会失去价值”,所以应用“但是”一类的转折连词。(6)句讲文学有价值的原因,当用“因为”。(7)句阐释这个“道”的意义,向深处推进了一层,当用“而且”) 20.(1)很高兴地看下去(这里必须补上的意思是“看下去”,只有看了,才会有后面的“结果”。“高兴地”说当时看的心情,与“痛快”相对应。(2)却往往是一无所得(获)(接着“看下去”便讲阅读效果,下文是“即使有进步也很小”,这里就应该是说没有收效。注意,若填“收效甚微”则不可,意思与下文“很小”重复了)(3)可以使自己矍然一惊(因为下一句是说读这种书的态度,这句当先说翻开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时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最突出的是“惊愕”,不可能很痛快,所以不宜填“眼光一亮”之类的表喜悦的词语)(5分,错一句扣2分,所填语句,只要符合要求,即可计分) 21.A先生肩伞出门,见B在前面遇雨撑伞前行,可是后边还没下雨,A学着B也撑开伞。雨云向后飘移,B走出雨区,把伞收下,A亦学样收了伞。雨正好下了过来,他却肩着伞淋个透湿。画作表明,不顾实际,盲目效仿,必受其害。(全题6分,“情景”“画意”各占3分,“情景”的表述关键是把两次盲目地“跟着学”的情况写出来;“画意”重在批评“盲目效仿”。意思对表述累赘,超过100字,扣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