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一)秦昭王问孙卿子①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②;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③,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④,是何也?则贵名白⑤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 (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⑥、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⑦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孙卿子:荀子。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④灌:喧哗。⑤白:显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⑦厥:它们的。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隆:尊崇 B.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当:担任 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节:制度 D.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则:效法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儒无益于人之国 通于四海 B.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而定次 C.虽隐于穷阎漏屋 虽天下可乎 D.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此之谓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 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 C.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 D.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 11.请用(/)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于 是 二 年 定 公 以 为 司 空 乃 别 五 土 之 性 而 物 各 得 其 所 生 之 宜 咸 得 厥 所 由 司 空 为 鲁 大 司 寇 设 法 而 不 用 无 奸 民 12.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4分) 13.仿照下面语段中句①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 ② ;③ 。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7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②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注释】①端溪石池:指端溪砚。 ②行:将要。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写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第六句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C.第八句紧承“复把酒”,形象写出诗人酒醉后恍惚迷离的神态。 D.结尾两句以“何时”发问,表达了早日收复祖国山河的愿望。 15.下列诗句与“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江总《雨雪曲》) B.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杜甫《岁暮》)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 16.陆游诗中的酒与笔,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实关国家之命运。请结合本诗中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5分) 17.在横线上填写出作品原句。(6分) (1)《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第二句“欲试无路空峥嵘”,使人联想到陆游另一首诗《书愤》中的名句①“ , ”,杜甫《蜀相》中的名句②“ , ”,它们都用“空”字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2)《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结尾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鞭声”代指征战沙场。这种手法在古文中也十分常见,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③“ ”,刘禹锡《陋室铭》中④“ ”,两句都用“丝竹”代指音乐,凝练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