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辽宁沈阳市重点学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12月联考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1-04 12:12
2016—2017学年度(上)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12月联考测试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C(曲解文意,原文“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文强调是“成文的家训”,并不意味着《诏太子发》是最早的家训。)
2.C (A项,“仅用于声望显赫的人家错”原文是“已广为人知”的家书。B“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D“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
3.B(“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
4.(3分)C(A项应该这样表述: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人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B项原文说“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D项“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是因为“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
5.(4分)①基础应用上: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问题;②理论上: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③核试验上: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3点4分,2点3分,1点2分)
6.(5分)“淡泊”:不追名逐利,表现在“最初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不接受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的称呼(2分);“宁静”: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文革期间敢于说真话,不畏权势,绝不说对不起历史和违背真理的话(2分)。自己的“看法”合理即可(1分)。
7. AE (4分,每项2分。B项“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据不足;C项“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理解不正确;D项“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没有依据。)
8.(4分)①疼爱儿子。多次准备,盼望孩子回家;处处为儿子着想。②勤劳。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③节俭。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④讲礼数。儿子结婚时,张叔强调咱必须得拿点钱;张婶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⑤宽厚(宽容、忍让)。想见孙子,没有真切的见到,却不责备,有泪自己流。(3点4分,2点3分,1点2分)
9.(6分)①小说的人物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地域上有距离。②小说中小张的家庭和妻子家庭的经济条件有距离。③以张叔和张婶为代表的农民和妻子家为代表的城里人有精神和文化上的距离。④小张和父母,妻子和公婆,亲家之间有亲情上的距离。(一点2分,任答出3点得满分)
10.C( “道遇戍卒皆遣归”中,“遇”与“遣”的行为主体相同,意义相对对立,故“卒”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关系紧密,可排除B项。)
11.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2.B(“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说法有误。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13(1)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以其间”“厉”“坚”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罪”“边臣”“先事之备”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调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器械,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替他们上奏免除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年间以前,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 ?敌寇没有能够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