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中名校教研教改联合体”2017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无不”过于绝对,文中有昂扬生命力的主语为“李白的诗”。) 2.D(文中有提到传统儒学先义后利,理学重义轻利。) 3.C(C选项对于文玩和服饰的推断明显是偏盛唐气象。在第一段有提到“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因此宋朝文玩尚朴澹,重意态,而服饰“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雅。) 4.B(A项,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C项,“学术遗物”整理完成,但外文笔记等整理还没有结束,一直在“打扫现场”。D项,无心理描写。) 5.①杨绛能适应环境,生活艰苦的时候为了家庭生计能放下架子做校长、家庭教师、代课教员,物质匮乏时自己和泥省煤,买菜洗全家衣服;②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气节和操守,比如日本人接管小学后立即辞职另觅他职,丈夫去世后悲痛之余投入到翻译和整理丈夫的遗作中。(每点2分。概括1分,阐释1分。共4分。) 6.①杨绛先生的“隐士”形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甘于寂寞,潜心向学,坚守气节,坚守文化,坚守良知,传递着真善美。(2分)②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着这个时代。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浮躁喧哗功利化的时代,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答对两点得4分,共5分。) 7.A(本文中,前面的天色阴沉和后面的天色清朗属于自然环境,主要作用不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是分别渲染了压抑和轻快的气氛,同时也暗合了埃默尔当时的心境。) 8. 意料之外:①六起被盗案,没有其他一点线索,只有一个有维尔讷指纹的烟蒂。②维尔讷房间里的地图和标注,和案件完全吻合。③维尔讷晚饭后匆匆出去了,而埃默尔的手铐也不见了。④这一切,都把疑点指向维尔讷,然而,结尾揭示真相,维尔讷不是罪犯,而是很聪明的侦探者,实在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啊。(前3点中答对2点,第4点的解说答对,得3分) 情理之中:①维尔讷虽然学的是金融管理专业,却酷爱推理侦探,还研读过很多专业的侦探著作。 ②维尔讷好几次闹腾着要进埃默尔的警察局,而埃默尔因考虑到这个工作的危险性坚决反对小儿子投身作警察。③维尔讷拿走的是用于缉捕的手铐,而不是用于攻击的手枪。④当结局出来时,对照以上这三个伏笔,读者便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维尔讷的那一系列疑点都是表相,真相是维尔讷在积极地参与破案,那么,他最终逮到罪犯就合情合理了。(前3点中答对2点,第4点的解说答对,得3分,结合“意料之外”的答对,最高分得满分5分。) 9. 本题是开放式的探究题,说得有理即可得分,答到三点且言之有理的可得满分。 埃默尔是主人公:①从视角上来说,全文是通过埃默尔的视角,来看到故事一步步展开的。②从主题来看,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埃默尔的尽忠职守,不徇私枉法来展现人性的光辉。③从情节来看,埃默尔的举动是串起全文情节的明线,他的行动直接牵引着读者更多的视野。④从主体内容来看,描写埃默尔的内容占据着绝大部分的篇幅,即使标题是“小儿子”,而小儿子既指人物,也指身份,标题中也有埃默尔的影子。 维尔讷是主人公:①从整体构思来看,全文多处打下埋伏,设置悬念,直至结尾才揭示真相,照应前文,技法可谓非常高明,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显维尔讷的形象来设置的。②从主题来看,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尔讷是一个积极行动,聪明睿智,不畏危险的年轻人,他的身上同样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③从情节来看,维尔讷的举动错落地穿插在全文中,构成故事发展的暗线,多处能引起读者疑惑并进一步思考,同时还决定着情节的走向。④从内容侧重点来看,文章以“小儿子”为标题,标题统领全文,意蕴深远,而小儿子即是维尔讷,从中可见维尔讷在文中的重要地位。 10.B 11.D(文中的“释典”意为释教佛经,从后文也可知何充酷爱佛教,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 12.A(错误有二,一是得罪康帝,于文无据;二是屡遭贬谪错。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1)从前汉景帝也打算传位给其弟梁王,百官都认为违背扰乱(或意译为破坏)了典章制度,坚持不接受。如今琅琊王登基,那把年幼的太子怎么办呢? ("传祚"、"咸"、"据"、"如……何",各1分,句意1分) (2)(他)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凡是选任官职,都把功臣放在前面,不因为私人情义任用(或译培植/安插)内亲外戚,谈论的人因此敬重他。("凡"、"以"、"树"、"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何充,字次道,是庐江灊人。何充风韵宽宏儒雅,以文章道义著称。最初任大将军王敦的属官,转任主簿。王敦之兄王含当时为庐江太守,贪污腐败,行为不检,王敦曾于座中向众人称道:“家兄在郡为官,肯定清廉,庐江人士都倍加称赞。”何充正色道:“我何充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与大将军所言不同。”王敦默然不语。旁人都替何充深感不安,何充泰然自若。由此得罪了王敦,降职为东海王文学。不久适值王敦叛乱失败,何充便升职为中书侍郎。成帝即位后,何充迁职为给事黄门侍郎。出任东陽太守,在郡为官,颇有德政,举荐不应朝廷征召之士虞喜,选拔郡里贤达谢奉、魏顗等为郡府佐吏。王导、庾亮一起向成帝进言说:“何充器量端正而有节操,有万夫所归的声望,必能掌管朝政,为老臣之助手。老臣辞世之日,愿荐举何充为近侍,那么外誉协和,国家可以无忧。”由此何充升为吏部尚书,晋封冠军将军,又兼任会稽王师。王导逝世后,何充转任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与总领尚书事。诏令何充、庾冰入宫可各带披甲执杖的卫士五十人至停车门。不久何充升迁为尚书令,封左将军。何充认为内外要职分人统领,可以互相纠正对方缺点,如果让事情专管于一人,那么对此人的考核就难以公正,于是上疏坚决辞让尚书令等职务。朝廷许可。 庾冰兄弟以国舅身份辅佐朝廷,权势等同天子,担心新帝即位之后,自己与皇帝的关系疏远,将遭到外臣攻击,因而策划拥立康帝,就是成帝的胞弟。常劝说成帝,说国家面临强敌威胁,必须立年长成熟的君主,成帝听从其主张。何充建议说:“父子传位,是先王既定的法典,忽然妄加改变,恐怕不是利国的良策。所以武王不传位给有圣德的弟弟,就是这个道理。从前汉景帝也打算传位给其弟梁王,百官都以为毁坏扰乱了典章制度,坚持不接受。如今琅琊王继位,那把年幼的太子怎么办呢!国家社稷,将要危险了!”庾冰等不听。不久康帝继位,康帝来到殿前,庾冰、何充两边侍坐。康帝说:“朕继皇位,是二位爱聊之力。”何充说:“陛下即位,是庾冰一人之力。若依愚臣的主张,陛下就不能君临天下了。”康帝面有愧色。 不久康帝病重,庾冰、庾翼意在立简文帝,而何充建议立皇太子,被康帝采纳。及至康帝驾崩,何充奉遗诏,立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庾冰、庾翼十分怨恨何充。献后临朝听政,下诏曰:“骠骑将军何充责任重大,允许带甲杖卫士百人入殿。”又任命何充为中书监、录尚书事。何充自陈说既然已总领尚书省,就不宜再做中书监,朝廷答应了他的要求。又加封何充为侍中,赐羽林军骑士十人。何充身居宰相,虽无修正改革之能,但刚强果敢,才识度量过人,执掌国政,正气凛然,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凡是选任官职,无不以功臣为先,不因为私人情义而树立亲戚党朋,人们因此敬重他。然而他所亲近的多有平庸乱杂之人,信任也不得其人,而且酷爱佛教,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亲戚朋友贫困短缺,他却没有任何施舍馈赠,由此遭受世人的讥议。何充于永和二年(346)去世,终年五十五岁。朝廷封赠为司空,谥号为文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