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参考答案 1.C C项该项描述的是中秋节的食俗,这与题干中“中秋节祭祀”这一要求不合。 2.B B项,该项“梨就不能吃”错,原文第三节是说“梨”不能用作供品。 3.A A项,该项“其实正是一个个食节”错,只能说“食”是传统节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A E(答A 给2分,答E给3分,答C给1分。)B项,“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属于无中生有;C项,不是大众性,也不是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而是开篇设置悬念,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D项,不是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而是老人抱定了与老妻同去的信念。 5.①表层含义: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老人的爱情故事,体现的是一种老式爱情,即中国传统的同甘共苦、夫唱妇随的爱情。②深层含义:“老爱情”中的“老”即为永久、永恒之意,真正的爱情永远青春不老。妻子死了,丈夫也平静地“陪着妻子一起去了”。老夫妻生死相依的爱情永存。 6.形象:①自私、浅薄。(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家里,凡事首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②不孝、不懂感恩。(回到父母家,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女儿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闲人,老妇人的猝死与女儿的吵闹密切相关。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作者是以女儿的浅薄和利己反衬老夫妻的宽容和仁慈。 7.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项中“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推断错误,“直接”不恰当,应该是“间接”;C项“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推断错误,原文第四节中“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8.①他师从苏轼,诗歌成就高,双星闪烁,有“苏黄”之称。诗风奇崛,不落俗,对宋代诗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②人品高洁。他的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③书法上刻苦练字,师法自然,汲取名家,大胆创新,终成一家。(任答两点,每点2分) 9.①他的为官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官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良知。当别人都忙于官场周旋,忙于迎合领导时,黄庭坚却仁政爱民,坚持着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百姓可以得罪自己的上司,不怕领导不高兴。②他的为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世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老师。当自己的老师苏轼进入人生的低谷被贬时,黄庭坚不会为了自己和老师分清界限,更不会为了自己就对老师暗放冷箭,对老师的感恩和支持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地方。③他的为文之道值得我们学习。文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人品。人要诗品不俗,首先得人品不俗,黄庭坚认为,文章者,道之器也,只有人品高洁,文品才能好。黄庭坚这几方面的精神境界对于今天在官场、文坛以及现实中生活的人们无疑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 10.D 11.C C在地里上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12.C C 田叔主要忧虑是皇上而不是太后。 13.(1)我死去的父亲(祖先)失去了国家,没有陛下,我们这些人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 (2)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我)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我)做好事。 文言文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