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海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2-15 09:48
海南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必修5)语文参考答案
1.C(C项以偏概全,“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是其吸收借鉴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错。原文信息是“王国维吸收、学习了德国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尤其是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
2.B(B项张冠李戴,原文信息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而不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
3.A(A项混淆条件,原文信息是“诗词‘不隔’,方可称为“有境界”,“不隔”不是唯一的条件。)
4.B
5. D 【解析】陶渊明死后是由亲友私谥“靖节”的,而不是朝廷。
6. D (“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7.(1)那时齐王宇文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宇文宪认为他很有奇才。
(重点词语:素:向来。因:借着。数:屡次,多次。奇:认为……奇才。)
(2)(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重点词语:学术:书本学问。依据:引经据典。师心:深入思考。合: 契合,吻合。)
【参考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阿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旱,为官很有声誉。邺(北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担,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下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而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颍、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本试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毫州刺史,谥号为襄。
8.(1)用典:①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莫愁”后来成为少妇的代名词,(必修三《马嵬》“不及卢家有莫愁”);②丹凤城,指长安,传说秦穆公女儿弄玉善吹箫,引来凤凰集于城上,后来称京城为丹凤城。(回答一例可得3分)
(2)寓情于景: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少妇对久戍边塞未归、音书断绝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
(3)对比:丈夫在白狼河北音书断绝,少妇于长安城内彻夜难眠,时空阻隔,突出了少妇“含愁独不见”的愁绪。
(4)烘托:①“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
(每回答一例含分析可得3分;回答渲染、衬托、拟人,分析合理也可得分,回答对偶或对仗不得分。)
9.①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妇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而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景。(3分)②寄寓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去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2分)
10.(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5)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11.(1)DE(选D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A应是先后抓住夫人和主人当人质;B特征是“雅”;C“命家丁”的行为主体是周家主人)
(2)①穿戴雅,偷盗行窃前必化装;②偷盗方式雅,行窃时,欣赏主人家的书画,弹奏乐曲;③语言雅,“得罪”等;④动作雅,“彬彬有礼”“悠然起身”。⑤有文化修养,是雅人;⑥意趣高雅,最后因画而知返(答对3点给满分)
(3)①照应上文,具体体现赵仲这个雅盗身份中的雅,学识丰富,情趣高雅;②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有波澜起伏的效果;③因画而忘盗,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这样一个文人为了心中的雅趣,连自己所爱之物也只能连欺带骗才得手。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不幸。(意对即可,每点2分)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他虽为生活所迫而盗,但却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文人的道德情操。(观点明确2分)①《雅盗》描写了一个为生活所迫的“文盗”赵仲的一次别开生面盗窃。展示了一个高雅、智慧和具有良好的文人道德情操的文人!文章推崇了一个“落为黑道”、落道不落价的文人的风骨!②暗中呼唤了“关注文人的生存条件”,赵仲学识精博却无奈沦为盗贼,实属无奈!③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附庸风雅、目不识丁、愚蠢低俗的“大户”,批判社会不公。④我们并没有因为他的盗窃行为就觉得他低俗,反而因看到他谋生低俗,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与风格,心生佩服之余感慨人才被埋没的可悲。(论述合理6分)认同第二种观点且能自圆其说的,仿照第一种给分。
12.A(②萍水相逢,不能用于老友之间;③气息奄奄,“奄奄”指气息微弱的样子,指人生命垂危,即将断气。与此处语境不合;⑤“乐天知命”,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
多指安于现状,乐守本分。这里应用听天由命,指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
⑥锱铢必较,“锱”“铢”,形容极其微小的数量。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锱铢”与“两分钱”重复。①④使用正确,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比喻仕途得意。外圆内方,指为人处事之道,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13.D(A否定失当;B句式杂糅;C语意赘余)
14.C(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段的意思,二是六句话的小排序问题。这段话主要介绍的是“社会情绪能力”的问题。从小排序的角度分析,①“这五个方面”指代的是⑥中“……等五个方面”,可知⑥①相连。④③②是有关“智商”的论述,⑤⑥①是有关“社会情绪能力”的论述)
15.示例:在余辉里,唤来雁归声    在幽山中,啼出归鸟鸣(所写语句要有诗意,所写事物要符合意境特点)
16.【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如洪荒之力(比赛尽全力、训练尽全力)、目标(不一定要拿冠军,只求发挥水平,超越自己)、行动和坚持(三个月的集训就足以证明努力的程度)。写作时能注意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可以准确立意。参考立意如下:奋力拼搏,力求超越自己;必须切合实际制定目标;能吃苦,尽全力,方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务实过程,目标并不遥远(方能致远);为目标不懈努力,可以无悔……
须注意:学生如果从“知足常乐”角度立意,需要结合原材料内容:傅园慧的满足是拼尽全力、达到预定目标之后的 “知足”,不是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的“知足”。如果忽视这一点可视为偏离题意。要多鼓励学生抒写正能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