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上高二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2-13 18:20
2017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B.(变成丑人不是得到他人爱慕的必要条件。)
2.A.(正确表述应该为“是因为他看到了‘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要仔细对照原文理解重要概念。)
3.D.(原文提到在魏晋时期美学得到发展的是庄子“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而不是“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4.D.E.( B.动作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体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更表现了人残杀动物的可怕。A.杀小狼并不是因为狼稀少了,小说中也没有提及是刘老汉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这只是乡村人的蒙昧。C.这一喜一悲并在不展现人生的无常,而表现的是人类的残忍与仇恨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美好生活与自然的祥和平静。)
5.①狼杀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围绕人与狼互杀来展开事件。②以“狼杀”为标题,表面上写狼杀了人,但实际上暗示了大自然的报复是人类自身行为招致的,揭示了主题。(4分。每点2分)
6.这样写好。因为①小说最后以补叙的方式写到了小山小时候喂小狼的经历,与前面小山追杀母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一只小狼从受人点滴恩惠表达感激到杀人报仇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升华了主题,发人深思。②小说最后的补叙更加鲜明地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与仇恨心理,当我们心中对自然充满善意的时候,自然和人一定会和平共处的。③描写小狼吃了小山给的花生,也懂得感谢,但与人之间还是保持了距离,这也提示我们人类应该对大自然保持足够的敬畏,维持应有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6分。每点2分。如只有观点而无解说,则观点不得分。如有其它理解,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答D
解析:A项,因果失当,不能说是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尼采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了幼年家人的早逝让尼采变得孤僻敏感。B项,本文本文并没有全面翔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翔实”的表述也欠准确。C项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语言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的的因果关系;以偏概全,“正统学界”应为“正统语言学界”。
8.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诗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作者的崇敬之情。(1分)②作用:照应标题,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1分)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1分)作用: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1分)
9.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具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作很多,如《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如是说》等。③地位影响方面: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全对给5分)
10、C(加标点后: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11、C(“乡试,考中者称‘贡士’”错,考中者称“举人”,会试考中者称“贡士”。)
12、C(“张伯行和正考官左必蕃上疏奏明这件事”错,是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的是张伯行。)
13、(1)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皇上派尚书张鹏翮查处。(“为总督噶礼劾罢”被动句,“为”表被动。)
(2)(张伯行)最初任官时曾说:“圣人们的学问,概括为一个‘敬’字,所以学习没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这句话的最前面的主语“张伯行”省略了,译时需补出来。“故学莫先于主敬”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主敬”介词结构作状语,译时应移到“先”的前面,“故学莫于主敬先”。“先”重视的意思。)
14.(5分)【答案】AB.(选对一个2分,选对2个5分)
【解析】A项,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B项,“中秋节”表述错误,改为“中元节”。
15.(6分)【答案】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16.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砯崖转石万壑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答案:C
标本兼治:原是中医学术语,指医者在医治的治疗中采取治标兼治本的手段。现比喻查处问题和防止问题两方面工作同时进行,既要解决问题的表象,又要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产生。
进退唯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此处就用“进退有度”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此处应用“顺理成章”
迫不及待:紧急。及:来得及。形容情势紧急,不能等待。此处应用“刻不容缓”。
18答案:B
解析:A:第一句去掉“根据”或“显示”C:“行为”和“移交”搭配不当D:“不仅”与“创客中国”颠倒位置。
19.A
20、(5分)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  ②孩子逃得越急  ③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21.LOGOU由鲁迅和奔跑的人组成,(2分)鲁迅的剪影线条刚毅,棱角分明,透露出鲁迅人格的坚毅(思想的锋芒),两个昂首向前奔跑的人象征鲁迅精神的薪火相传(2分),整个标识体现出鲁迅精神的文化底蕴和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2分)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
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皇上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行文噶礼要求联名上疏,没有被答应。张伯行便自己上疏,皇上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皇上对廷臣说:“看了张伯行的这个上疏,知道他与噶礼不和。作为臣子,应该以国事为重。我办理机务将近五十年,未曾让一个人施展他的私欲。这个上疏应当放置不予理睬。”不久,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皇上没有允许。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直思恭赔偿十六万,其余用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皇上说:“江南亏空钱粮,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我南巡时,总督、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我实在于心不忍,”于是让查明南巡时用款情况上报。张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皇上命令一律免于赔偿。
噶礼贪婪横行,张伯行与他相反。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发榜以后,读书人议论喧哗,抬着财神进入学宫。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皇上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中牵连噶礼,张伯行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交有关部门严肃审理。噶礼心中不安,也找出张伯行的所谓七条罪状上奏。皇上命二人都解职。张鹏翮等不久奏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皇上说:“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意见是非颠倒。”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第二天,召九卿等说:“伯行居官清正廉洁,噶礼的操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必然受到他的盘剥,大概要达到一半地区。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于是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张伯行刚成进士时,回家乡南郊建造了一座精制的房屋,摆上了数千卷书以供纵情观览,看到《小学》、《近思录》,以及程、朱的《语类》,说:“进入圣人的门庭在这里呀!”他曾全力找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各位大儒的书,一边诵读一边抄录,前后共七年。最初任官时曾说:“圣人们的学问,概括为一个‘敬’字,所以学习没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因此他自号为“敬庵”。




------分隔线----------------------------